人們尚未從霧霾中走出,夏季臭氧又來襲。PM2.5與臭氧交替坐上頭把交椅,是當前大氣污染呈現出的新特征。
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3年6月及上半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顯示,上半年珠三角地區環境質量相對較好,主要污染物為 PM2.5和臭氧;長三角次之,主要污染物為PM2.5,其次是臭氧;京津冀地區最差,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僅為31.0%,主要污染物是PM2.5,其次是 PM10和臭氧,PM2.5和PM10沒有一個城市達標。
6月的情況略有不同,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僅為24.2%,主要污染物為PM2.5,其次是臭氧;長三角地區主要污染物為臭氧,其次是PM2.5;珠三角地區主要污染物是臭氧。
綜觀上半年環境空氣質量變化不難發現,夏季空氣質量整體好于冬季,主要污染物因地域和季節不同也有差異。珠三角地區臭氧成為首要污染物,長三角地區PM2.5和臭氧交替,而京津冀地區PM2.5是首要污染物,同時PM10和臭氧也不容忽視。
不少研究表明,春季、秋季和冬季的顆粒物污染重于夏季。原因是春季風沙較大,秋冬季樹葉凋零,植物對顆粒物的吸附作用降低。再加上冬季屬于采暖期,使用燃料會產生大量顆粒物,北方地區更是如此。
臭氧污染則是夏季較為嚴重。污染空氣的臭氧是指低空臭氧,主要是由氮氧化合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經過一系列的光化學反應而產生。夏季由于氣溫較高、紫外線輻射增強,更容易生成二次污染物臭氧。在臭氧的作用下,大氣中的氣態污染物會被氧化成細顆粒物,對PM2.5的形成有促進作用。這是不少地區夏季 PM2.5和臭氧交替污染的原因。
污染來源的復雜性導致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復雜而艱難,其關鍵是要控制一次污染物。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說,燃煤和機動車是京津冀污染的首要元兇。京津冀地區PM2.5來源中燃煤占34%、機動車占16%,其余50%來源于工業、外來輸送、揚塵、餐飲和其他。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燃煤量和機動車保有量的高速增長,使我國的一次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年排放量都在 2000萬噸以上,大氣污染物排放遠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因此,控制燃煤總量、調整產業結構是防治PM2.5的根本之策。
目前的大氣污染還呈現出區域性特征。環境保護部2012年的有關研究顯示,高速發展的城市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使得我國東部地區空氣污染一體化現象日趨明顯。近年來,我國各城市的大氣污染正逐漸從局地污染向區域污染演變,區域性高污染日益頻繁。
以京津冀為例,上半年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河北占了6個,天津也位列其中。這與上半年京津冀這一區域空氣質量整體最差一致。
目前,區域聯防聯控已成各界共識。《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建立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重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會商機制、區域大氣污染預警應急機制等創新機制。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期間的大氣污染治理表明,聯防聯控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有效措施。
在健康管理中,個人雖然是第一責任人,但卻難以控制外部環境的影響。大氣污染是一類致癌物,數據顯示,每年因大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的人數約有700萬,其中因PM2.5死亡的人數有400多萬。整體而言,空氣污染具......
該研究發表在化工領域TOP期刊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利用雙氧化劑協同高效降解頑固污染物鄰苯二甲酸酯(圖片均由西安石油大學提供) 近日,西安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
COVID-19的大流行引發了人們對室內空氣質量的新興趣。人們如今正在考慮病毒顆粒如何在室內傳播,但室內環境的危害并不限于造成大流行的病原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空氣污染是世界上最大的環......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布采購公告,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監測監控能力提升建設項目,涉及VOCs(PAMS57組分)在線監測儀、SO2分析儀、NOX分析儀、CO分析儀、PM10顆粒物分析儀、PM2.5顆粒物分......
科學家描述了一種新指標,用于監測臭氧恢復,評估非法或不受監管的臭氧消耗物質排放對臭氧層的影響。這一新指標或可額外提供一種有用的工具,讓政策制定者和科學家可以評估特定臭氧消耗物質的影響。相關研究8月24......
到2025年,要實現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調整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的結構,實行污染管控、增加新能源使用,才能有效治理臭氧污染陽光燦爛的晴熱天氣,天空常常湛藍如洗。但是,如果你在看似空氣清新的戶外聞到一......
近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解讀材料。詳情如下:1修訂目的及修訂原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是食品安全通用標準,對保障......
中新社北京7月22日電(記者阮煜琳)中國生態環境部22日通報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339個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84.6%。當日通報全國重點城市排名顯示,1月至6......
7月21日,生態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高度重視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控制,目前部分已經出臺排放標......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科學研究論文稱,在北極反復出現的春季臭氧損耗(因人類排放破壞臭氧層氣體所致),會暫時改變北半球的氣溫和降雨模式。該論文介紹,來自太陽的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