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舉措之一。能源消費結構是否合理,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評判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富煤”“少油”“短氣”的特點,導致我國長期以來以煤炭消費為主,能源消費結構不夠合理,環境污染等負面效應長期存在。油氣短缺加深了我國能源的對外依賴性,妨礙能源的安全建設。可再生能源雖前景廣闊,卻需要技術、成本、制度等多重配套建設的步步緊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工業能源消費仍處較高水平
1992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首次超過能源生產總量。此后,盡管能源生產總量穩步增長,卻始終保持能源供給小于需求的特征,且缺口逐漸擴大。如今,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而我國也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
近30年來,中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工業保持較高速增長,工業能源消費也長期處于較高水平。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工業能源消費量占比一直維持在70%以上。
十二五以來,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工業能源消費增速明顯下降。2015年,工業能源消費增長率為負的1.15%,首次實現下降,而主要原因在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費。與此同時,工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2015年,工業能源消費比重低于70%,為67.97%。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韓文科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中央政府在2015年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目的就在于“一石多鳥”。
“很多人覺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提出來,治理污染就成為唯一的大事,其實不然。中國經濟發展至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恰恰是我們不能只顧經濟發展,也需要顧及環境保護,所以我們才需要根本性的改革,也需要通過治理環境獲得更優質的經濟增長。在天秤兩端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我們要不偏不倚。另外,治理污染必定涉及民生,政府推行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必然關系到冬季取暖;政府決定關停一些高污染企業,也必然關系到當地民眾就業。改革從來不是一個單向、單維度的事情。”韓文科這樣說。
能源消費結構改革亦如此。我國能源消費大頭在工業領域,而工業行業內部,能源消費的集中度也比較高。
2015年以來,在工業終端能源消費中,制造業的比重持續維持在87%以上。石油化工、化學原料以及化學制品制造、非金屬礦物制品、黑色金屬冶煉以及有色金屬冶煉等屬于典型的高耗能行業,在工業能源消費中占據主導位置。
“上述特征決定了,能源消費結構改革至少要照顧兩個方面:一個是減少對非清潔能源,尤其是高污染能源的依賴;另一個就是大幅增加對清潔能源的使用,而且要用比較綠色的方式去生產能源。”韓文科這樣總結。
2017年7月5日,英國石油公司(BP Amoco)發布《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7年)》,指出當前世界五大能源先后為石油、煤炭、天然氣、水電、核能(以消耗量計算)。世界能源委員會則預測,在經濟加速發展的條件下,煤炭有望在2020年重新成為世界第一能源。
在中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我國煤炭預測儲量為4萬億噸,保有儲量為966億噸,位居世界第三。可以肯定地說,現在以及中短期未來,以煤炭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是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主要構成。
不過,潔凈煤技術(Clean Coal Technology,CTT)日漸發展成熟,煤炭經過加工也可以成為清潔高效的能源。1995年,中國成立了國家清潔煤技術協調領導小組;1997年,國務院批準了《中國潔凈煤技術“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旨在控制污染及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對進口石油依賴度、提高利用效率,成效顯著。
可再生能源的影響在增加
清潔能源,即綠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夠直接用于生產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核能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能源。但因安全、技術、時機、成本、軍事敏感等多方面問題,核能短期內尚不能成為與化石燃料并列的主要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質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溫差能、地熱能等。它們在自然界可以循環再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不過,在國內,可再生能源主要有三大類:風電、光伏和生物質能。風電即風力發電,把風的動能轉為電能。光伏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簡稱,即利用太陽電池半導體材料的光伏效應,將太陽光輻射能直接轉為電能的新型發電系統,可獨立運行,也可并網運行。生物質能,就是利用農林業生產過程中除糧食、果實以外的秸稈、樹木等木質纖維素、農產品加工業下腳料等材料提供能量。”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文靜這樣告訴《經濟》記者。
生物質能曾經在中國比較流行,比如用玉米做乙醇,用碎木料用于燃料發電,但最終沒有大規模發展起來。生物質能大量消耗植物秸稈或糧食,中國不像美國或者巴西這類玉米出口大國,不能大量提供生物質能的原料。
風電在近十年得到快速發展,但因風力分布有限,國內較大的風場都設在新疆或者內蒙古,經歷過一段高速發展后,現在也緩慢下來。王文靜表示,風電對風力有一定要求,經常出現臺風或者風力長期較小的區域,均不太適合建設風場。
光伏發電最值得一提。2018年1月24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高達53.06GW(G代表十的九次方),居可再生能源之首。
“我國光伏發電在2016年也實現了51GW的數量,再加上曾經的安裝量,光伏發電早已超過100GW。可以說,這會對整個能源供應體系產生影響,但這里的‘影響’并沒有很大。換言之,我國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不足10%,可提升空間仍然很大。”王文靜如此分析。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使學者們更加了解化石能源的不穩定性。歐洲一些學者深刻認識到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因此,關于可再生能源的法律政策體系逐步建立起來。如今,歐盟已被稱為“能源國家規制最為先進的實驗室”,是近20年來世界上最活躍的可再生能源法制定者。
2017年7月,歐盟委員會公布計劃顯示,為實現歐盟2030年能源與氣候變化目標,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容量份額或需達到50%,同時,要將可再生能源在整體能源中的比重提升至27%。目前,歐洲約25%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
配套設施要跟進
不可再生能源終有一天會枯竭,因此,可再生能源對國家發展而言是必經之路。對于后者,中國的研究與開發均晚一些,目前和未來,還要面對一些困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際剛對《經濟》記者表示,中國目前處于工業2.0階段,未來還會經歷工業3.0或者工業4.0,這就意味著工業產業仍會得到大幅發展。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重化工業(即重工業和化工業)會達到一個頂峰,而這些領域對能源消耗的要求是很高的。按照國家層面的計劃,上述領域會在2020年或2025年前達到峰值。在此之前,我國產業對能源消耗的要求應該還會繼續上升。同時,中國也在推進服務業的全面發展,其中有些產業比如交通運輸,同樣是高耗能的。在產業全面發展和提升的時候,我國對能源消耗的需要并不會降低。”魏際剛這樣分析。
而可再生能源想要大規模得到應用,至少需要具備四個方面的條件:技術成熟、成本可控、上網和運輸體系完備、具備監管制度。
技術和成本緊密相連。如果可再生能源的技術不能整體降低其成本,該能源對非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性就會較弱,即使政府愿意提供大量補貼,企業也不一定有實力去完成這樣的任務。想要規模性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風電,就需要為風電進入已有電網提供條件。顯然,其中還隱藏著新能源集團與傳統能源集團的利益協調問題。
至于監管和政策,更為復雜。2017年冬季,中國北方遭遇大面積“氣荒”,暴露了天然氣匱乏的問題。我國天然氣的使用總量中,約30%需要進口;國際天然氣價格并不昂貴,但想要進口到國內,還需政府相關部門審批。如何在現實需求和政策更替中平穩過渡,是可再生能源未來不可避免的問題。
“所以,中國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使用,一定要加個時間的話,大概要等到2030年以后了。要完善從生產到運輸、交易、終端供給整個網絡,需要很長時間。”魏際剛這樣說。
日前,廣東省深圳市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第一總指揮孟凡利、總指揮覃偉中簽發了2023年1號令——《關于全市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命令》(以下簡稱1號令)。這是自2019年以來,深圳市污染防治攻堅戰......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新發布的報告稱,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危機刺激了全球能源轉型投資,但投資額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顯著差距,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缺少可用于投資的資源。專家指出,當前,國際社會亟需......
3月6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發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落實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持農作物......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能源研究論文,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分析顯示,歐洲30個國家的200多萬市民參與了為可再生能源轉型而發起的逾萬個項目和行動。研究發現,這些行動的投......
近日,生態環境部召開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農藥制造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技術指南》)。《技術指南》系統梳理農藥制造企業產排污特點、污染預防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將為農藥行業污染物排放標......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2022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水污染防治領域)》。關于印發2022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水污染防治領域)》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
改性粘土應急處置赤潮正在作業中 海洋所供圖近日,生態環境部正式印發2022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水污染防治領域)》,中科院海洋所研發的“改性粘土應急處置赤潮技術”作為“推......
近日,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組織專家對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袁浩然主持的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污染防治與修復”專項“農村生活垃圾能源化與資源化清潔利用技術及裝備”項目進行結題驗收。專家組經過查......
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強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福建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福建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公布如下: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