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大連新港中石油輸油管道發生爆炸事故,并造成大面積海域、海灘和礁石污染。事故發生后,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迅速響應,積極應對。沈陽分院及時成立了以分院院長包信和為組長的大連海域原油污染治理工作小組,有效整合院內研究力量,并積極與地方聯絡和溝通。大連化物所成立了以所長張濤為組長的應急治污工作小組,提出了海岸油污清理方案得到大連市采納,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受大連市政府委托對清污化學清潔劑的使用科學把關,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海洋所成立了以副所長張國范為組長、20余位專家組成的應急科技工作隊,迅速啟動黃海海洋觀測研究網絡,開展溢油應急災害海洋環境調查。
為了更充分地發揮中國科學院綜合技術優勢,在完成初步調研和評估的基礎上,沈陽分院于7月28日組織大連化物所、海洋所、生態環境中心、微生物所、長春應化所、沈陽應用生態所等單位在大連召開了“中國科學院大連原油污染治理專家研討會”,包括包信和、江桂斌、張玉奎3位院士在內的20余位專家,以及院地合作局和長春分院相關人員參加了此次研討會。包信和介紹了舉辦本次會議的背景情況和國外類似事故的處理措施。會議由沈陽分院副院長梁波主持。
大連市市長助理、負責海上清污和海岸清污工作組副組長劉巖到會,介紹了大連清污進展情況,并對下一步清污工作提出了具體技術需求。劉巖代表大連市人民政府感謝中科院在應對溢油事故中給予的支持和幫助,并希望在今后的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修復中給予持續支持。
海洋所王凡研究員、長春應化所王丕新研究員、微生物所劉纓副研究員、沈陽應用生態所郭書海研究員、大連化物所楊學明研究員、生態環境中心高迎新研究員和江桂斌院士針對石油污染相關技術問題,結合多年的工作積累,就原油清除、環境監測評估、生態環境修復等做了報告,并對污染現場進行了實地考察。經充分分析和研討,從應急處理、環境監測和評估、生態修復以及治污信息情報管理等方面向大連市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原油污染治理對策和措施。
在應對本次大連原油污染事件的行動中,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現出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面向國家、區域重大需求方面,充分顯示了中國科學院的綜合技術優勢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執行力。
專家采集油污樣品
現場實地考察
研討會會場
關于發布《氮肥工業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等10項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的公告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規范和指導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現批準《氮肥工業廢水治......
創新是引領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堅持創新引領,聚焦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前沿需求,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新分析方法的開發研究。近日,由山東省青島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研究組(1121組)吳凱豐研究員團隊在量子點光化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低毒性量子點敏化的近紅外光至可見光的上轉換,并將該體系與有機光催化融合,實現了......
1月31日至2月2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先后到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微電子研究所調研。陰和俊在相關單位參觀了解最新科研進展,分別聽取了各單位在重大科技任務和黨建工......
近日,大連化物所生物能源化學品研究組(DNL0603組)王峰研究員、羅能超副研究員團隊與的里雅斯特大學PaoloFornasiero教授團隊合作,在光催化生物質制氫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提出一種“C-C......
經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組織專家評審,并經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審議通過,包括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岳躍民研究員在內的3位科學家近日榮獲“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亞熱帶生態所......
安徽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近日下發2023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一是大力優化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嚴格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建議加大基層環境管理人員培訓力度,提升基層管理水平”“企業文員做環保資料稍微有點難度,希望能定期對企業員工進行小培訓,爭取把資料、現場做得更完善”“多進行一些專業的培訓,多給企業一些幫扶”……連日來......
一面錦旗,一種認可,一份責任!日前,浙江納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帶著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來到了嘉興市生態環境局平湖分局,這份“新年禮物”正是一面印有“守護平湖碧水藍天、助推企業健康發展”字樣的錦旗......
近日,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組織編制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2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本年度報告共包含“北極地區冰雪與植被變化”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及復種與灌溉的貢獻”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