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沙門氏菌屬腸桿菌科,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是一大群寄居于人類和動物腸道中的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并不斷隨著人和動物的排泄物分布于土壤、水和腐物中。腸道桿菌歸屬腸桿菌科,其種類繁多,類型復雜,目前已知腸桿菌科有30 個菌屬,120 個以上菌種。其中大多數為腸道正常菌群,在腸道微生態環境中與其他微生物以及機體的免疫系統等生理狀態保持密切的動態性平衡關系,只在一定條件下引起疾病。其中某些腸道桿菌是致病菌,常引起人類腸道傳染病。甚至引起爆發性感染,如傷寒沙門菌,志賀菌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與醫學有關的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埃希菌屬、克雷伯菌屬、變形桿菌屬、摩根菌屬、枸櫞酸桿菌屬和沙雷菌屬等。
常見致病菌
沙門菌屬(salmonella)是目前已知至少有67 種o抗原和2000個以上血清型的一類腸道桿菌,所致人類感染的主要是傷寒和副傷寒甲沙門菌,引起腸熱癥;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和豬霍亂沙門菌等;引起食物中毒或敗血癥。在這些沙門菌感染中,以傷寒
沙門菌和鼠傷寒沙門菌引起的最為常見。沙門氏菌是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
形態特征及生長特點
沙門菌屬為中等大小,兩端鈍圓的革蘭陰性桿菌,有周鞭毛,一般無莢膜。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無色半透明的S
型菌落。不發酵乳糖和蔗糖是沙門菌的一個重要特征。此特性是
腸道致病菌分離與鑒定原則的重要基礎之一。沙門氏菌在水中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冰箱中可生存3-4個月,在自然環境的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沙門氏菌最適繁殖溫度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對熱抵抗力不強,在60℃15分鐘可被殺死。在5%的石炭酸中,5分鐘死亡。
臨床意義
沙門菌主要通過污染的食品和水源經口感染,引起人和動物的沙門菌病,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或亞臨床感染,主要有以下幾類:
胃腸炎 最為常見,引起輕型或爆發型腹瀉,伴有低熱,惡心,嘔吐。
菌血癥或敗血癥
腸熱癥 即指傷寒和副傷寒。
病菌攜帶者
沙門菌的檢驗程序
沙門氏菌感染的預防
控制傳染源 對急性期病人應予隔離,恢復期病人或慢性帶菌者應暫時調離飲食或幼托工作。妥善處理病人和動物的排泄物,保護水源。不進食病畜,病禽的肉及內臟等。
切斷傳播途徑 注意飲食、飲水衛生。炊具、食具必須經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時要分刀、分板。食用時要煮熟煮透,不喝生水。注意食品的加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