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承德4月13日電 (記者 張帆)從點亮一盞電燈到推動一座城市發展,電能牽動著萬千百姓的生活。一座城,一張網,連接著服務千家萬戶的“最后一公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浪潮下,為探索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配網建設管理方式,提升配網供電能力。經過近一年不懈努力,國網承德供電公司配電網標準化“示范區”初步建成。
營子區喇嘛溝村配電網標準化電纜溝
配電網標準化,指的是項目需求“一圖一表”、設備選型“一步到位”、建設工藝“一模一樣”、管控信息“一清二楚”的工作要求,打造精品工程,建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配電網。
4月12日,中新網記者實地走進位于承德市營子區喇嘛溝村的配電網標準化示范區。新的開閉站、配電室、彩色電線,透明的地下電纜溝等,這一切都讓參觀的人群眼前一亮。
“只要一合電閘,粉碎機、鍘草機就嗡嗡轉起來了,隨時都能加工飼料,線路改造半年來,再也沒有跳過閘,方便著咧。”營子區喇嘛溝村村民石永奎說起村里的電網變化,笑得合不攏嘴。
國標新型紅綠黃三色導線
石永奎是村里的養殖專業戶,家里100多只羊每天都要用鍘草機鍘草拌料。“以前村里線路亂七八糟,電壓不穩,如果趕上用電高峰,有時還會跳閘停電。”石永奎說,去年10月份開始,電力部門開始對村里的供電設施進行改造。“以前村里電線亂的像‘蜘蛛網’,改造后,從電線桿到家里的電線全都裝進了管子里,電桿上的紅綠黃三色導線就像彩虹一樣,看著心里都敞亮。”
記者在一處10千伏開閉站里看到,大到機柜,小到一根電線,都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和標志。“兩路電源自動導電,一路電源停電時,另一路馬上自動切換,實現客戶感知‘零停電’”。承德供電營子客戶服務分中心主任陳建向記者介紹說,有效解決了低電壓、超負荷運轉跳閘現象。
采訪中,記者印象最深的是一座室外地下電纜溝,電纜溝高約1.5米,寬約2.5米,地面上覆蓋的是透明鋼化玻璃,透過玻璃看到,里面電纜被整齊掛在溝壁上。
“溝道內加裝了電纜運行狀態、自動排水、氣體質量監測、智能井蓋‘四大’監控系統,進一步提高了電纜運行的可靠性。”運檢人員杜永祥說,對我們而言,不檢修就是最好的維護,不停電就是最好的服務。
據介紹,營子區喇嘛溝村配電網示范區于去年12月底建成,是冀北地區首個配網標準化“示范區”。根據供電區域劃分和功能定位,確保30年內設備不大拆、不大換,打造承德配電網不停電示范區。
截至目前,示范區已完善開閉站和配電室各2座,改造10千伏線路5.8公里,0.4千伏線路6.2公里,配電變壓器4臺。
村民家的電線全都裝進了管子里,有序排列
陳建說,標準化的意義就在于維修人員到這以后對出現故障的線路一目了然,不用像以前一樣反復查找。“比如以前的電線全部為黑色,升級后的導線為國際標準,分黃、綠、紅三色。”
陳建告訴記者,喇嘛溝村的配電網標準化建設,作為精品示范樣本,被業界稱為配電網建設的“教科書”。他們的做法也有望被復制到張家口冬奧會的建設中。
營子區喇嘛溝村配網標準化臺區將基本建成故障自動隔離水平高、自愈能力強的堅強智能配網,配電自動化整體覆蓋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