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簡稱《環評報告》)日前通過了專家審查,《環評報告》以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目標,重點分析了“十二五”期間河北省交通運輸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制約因素,提出了優化調整建議和減輕環境影響的針對性措施。
“環保進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渠道,就是要把握環保工作定位,即‘服務好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保護好大氣水土環境質量’,組織開展規劃環評就是統籌發展與保護的一個重要探索。”河北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陳國鷹介紹說,《河北省“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是河北省審查通過的一個省級層面的重大行業規劃環評,對深化區域資源環境省情認識、推動交通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為省級層面的其他行業開展規劃環評提供有益借鑒。
交通運輸業發展,生態環境能否承受?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河北省將全面推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總的發展目標為,到2015年末,全省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16萬千米,路網密度達到85千米/百平方千米。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速,資源環境能否支持?“《環評報告》重點分析了河北省交通業發展面臨的環境制約因素,比如土地、岸線以及生態資源等能否支撐。”河北省環保廳副廳長楊智明介紹說,河北省將從制約因素以及支撐性因素入手,可以有針對性地優化調整交通業發展規劃,實現交通事業與資源環境的統籌協調發展。
翻開《環評報告》,記者看到,河北省“十二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所規劃的項目均屬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鼓勵類或允許類項目。
河北省環保廳環境影響評價處處長趙根喜介紹說,《環評報告》綜合分析了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十二五”河北省交通運輸發展規劃項目占地面積25610 公頃,未超出基礎設施及其他建設用地規模控制要求。在岸線資源方面,“十二五”期間港口建設規劃項目占用岸線資源約為6.87千米,占河北省已有岸線資源的4.9%,占可利用港口岸線資源的8.6%,所占比例較小。而在水資源方面,《環評報告》客觀地提出,河北省水資源可利用量相對匱乏,尤其是沿海港口地區,水資源承載力已成為影響未來港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山穿腸海吹沙,交通線路是否有禁區?
“交通線路空間布局不能隨意想怎么劃就怎么劃,這里還涉及區域生態安全問題,比如交通線路要繞避水源地保護區,禁止穿越一級保護區,地表水二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路段必須設置徑流水收集系統并進行處置,同時設置加強型剛性防撞護欄和防落網,確保飲水安全等。”河北省環保廳環境影響評價處副處長謝文勇說,交通線路的選址選線也有很多“禁區”,這就需要我們在項目實施前科學規劃,統籌好交通線路空間布局與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環評報告》對交通項目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了預測與評價,謝文勇告訴記者,為確保區域生態安全,《環評報告》提出了交通規劃調整建議,比如在公路、鐵路方面,建議承秦高速公路在松云嶺省級森林公園、都山自然保護區、都山省級森林公園路段要合理選擇布局,避免穿越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等。在水運項目上,要求避讓北戴河區海濱國家級森林公園等環境敏感區。對于過海通道、道路應優化方案布局,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減少筑路對海岸、湖泊濕地面積的占用。
對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環評報告》也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比如對于存放危險化學品的貨運站場,應根據具體存放的物品按要求設置足夠的衛生防護距離。一旦發生事故,應當按照當地應急救援預案立即組織實施救援。
交通建設施工,如何降低生態影響?
如何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參與《環評報告》的環保專家王路光告訴記者,《環評報告》專門對交通項目實施提出了環境保護減緩措施,要求按照避讓、減緩、補償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態影響防護與恢復的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效果必須有利于修復或增強區域生態功能。
王路光說,《環評報告》明確規定,凡涉及不可替代、極具價值、極敏感、被破壞后很難恢復的敏感生態保護目標(如特殊生態敏感區、珍稀瀕危物種)時,必須提出可靠的避讓措施或生境替代方案。“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復或修復的生態目標時,盡可能提出避讓措施;否則,制定恢復、修復和補償措施。”
為統籌線路開發時序與區域生態環境敏感度,《環評報告》指出,對建設規模較為“超前”的項目可暫緩實施;對拉動區域經濟發展較為顯著、有利于節能減排的項目列入規劃盡快實施。
與此同時,為避免施工期風沙揚塵以及水土流失,《環評報告》還提出,要合理安排施工,減少開挖量和廢棄量,防止重復開挖和土(石、渣)多次倒運;主體工程施工前,應剝離熱土層并集中堆放,施工結束后作為復耕地、林草地的覆土;縮小裸露面積和減少裸露時間,減少施工過程中水土流失。
生態安全作為可持續發展重要的評價體系,其研究的意義在于防止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及自然資源的過渡消耗削弱生態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中亞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且位于歐亞大陸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定量評......
近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三個面向”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部署,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檢測所黨委書記張國良率調研組赴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調研對接科技扶貧工作。調研組一行先后赴黑......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謝周清-孫立廣課題組在大氣環流驅動企鵝棲息地格局演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Enhancedwesterliesdrovepenguinmovementat1......
記者18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向陽紅10”船從舟山出發執行中國大洋54航次考察任務,赴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調查。本航次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負責總體實施,是統籌落實自然資源部2......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主席布小林在區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9年,內蒙古將深入推進綠色內蒙古建設,把生態保護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構筑國家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7月2日消息為進一步探索網安人才培養與產學研模式的優化與發展,6月3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與騰訊公司(以下簡稱“騰訊”)正式宣布聯合建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近日,我國將組織實施化學地球、全球巖溶動力系統資源環境效應兩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并適時啟動青藏高原地學研究國際大科學計劃,我國將向世界地質調查工作“領頭羊”目標穩步邁進。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23日在全......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提出,我國要建立手段完備、數據共享、實時高效、......
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程立峰說,為及時掌握全國生態狀況變化情況,加強監督執法等,我國將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安全監測預警和評估體系;到2020年,形成天地一體化觀測體系與大數據、互聯網集成的綜合生態安......
為實現對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區內的開發建設活動實施監控,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天地一體化觀測體系與大數據、互聯網集成的綜合生態安全監管體系。在環保部2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