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2-16 17:37 原文鏈接: 治農藥殘留超標:“七寸”在哪兒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防病治蟲、促進糧食和農業穩產高產至關重要。但農藥的過量使用,會帶來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作物藥害、環境污染等問題。

      因此,對于農藥,大家愛恨交加。

      前不久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此著墨頗多,不但將“實施農藥零增長行動”寫入文件,還提出“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甚至為農藥殘留標準制定提出具體要求,“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

      隨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農藥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要求嚴格全過程管理,將原由多部門負責的農藥生產管理職責統一劃歸農業部門,對農藥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鼓勵減少農藥使用量,加強劇毒、高毒農藥監管等。

      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依法對農藥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將有助于從源頭上治理農藥濫用現象和農藥殘留,提高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性,保障“餐桌上的安全”。

      去年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

      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61623.9萬噸(12324.8億斤),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028.2千公頃(169542.3萬畝)。

      這是國家統計局2016年年底公布的全國糧食市場數據。

      而“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對防病治蟲、促進糧食和農業穩產高產至關重要。”農業部2015年發布的《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中稱。

      根據《農藥管理條例》的規定,農藥,是指用于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林業的病、蟲、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調節植物、昆蟲生長的化學合成或者來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質的一種物質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物及其制劑。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曹坳程介紹,使用農藥,每年可挽救至少30%的農作物損失。

      《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披露,據統計,2012年至2014年,我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藥年均使用量31.1萬噸。

      由于農藥使用量較大,加之施藥方法不夠科學,帶來生產成本增加、農藥殘留超標、作物藥害、環境污染等問題。為了有效控制農藥使用量,農業部制定并發布《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2015年7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將此目標上升到國務院層面,提出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提高農產品質量,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源頭保障。

      2016年12月,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根據會議消息,2016年,我國“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

      接著,“農藥零增長行動”被寫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

      2月5日,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

      其中提出,“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建立健全化肥農藥行業生產監管及產品追溯系統,嚴格行業準入管理,以“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多款高毒農藥品種退出市場

      《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中也列明了使用農藥的危害。

      首先,防病治蟲多依賴化學農藥,容易造成病蟲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下降,出現農藥越打越多、病蟲越防越難的問題。

      其次,因防治不科學、使用不合理,容易造成部分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

      最后,目前,我國農藥平均利用率僅為35%,大部分農藥通過徑流、滲漏、飄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環境,影響農田生態環境安全。

      除了使用農藥造成危害之外,高毒農藥和農藥殘留是另外兩種危害。

      因此,我國在農藥減量的同時,還在限制高毒農藥的使用和制定新的農藥殘留標準。

      在限制高毒農藥方面,資料顯示,2016年,農藥行業的一大特點即是:多款高毒農藥品種退出市場。

      此前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修訂內容之一就是為劇毒、高毒農藥的使用加了一道“緊箍咒”: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藥用于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

      2016年6月14日,國內最后一個農用硫酸鏈霉素登記證件到期,不再續展,意味著具有高毒性的農用硫酸鏈霉素正式退出細菌性防治藥劑舞臺。

      半個月后,農業部發布公告,停止百草枯水劑在國內銷售和使用。作為國內第二大除草劑,百草枯物美價廉。但百草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人一旦誤服,容易致命。

      當年年底,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禁止使用。三唑磷和毒死蜱均屬有機磷類殺蟲劑,毒性較高,曾經是蔬菜上防治豆角螟、菜青蟲、小菜蛾、斜紋夜蛾等蟲害的主要品種。

      據農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國已禁用了30多種高毒、高風險農藥。

      在農藥殘留標準方面,2016年12月,國家衛計委、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資料顯示,這一農藥殘留新國標,規定了433種農藥在13大類農產品中4140個殘留限量,基本涵蓋了我國已批準使用的常用農藥和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農產品。

      與此同時,農藥管理領域的法律制度也在隨之更新。

      為了對“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法治保障,2017年2月8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農藥管理條例(修訂草案)》。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鄭鳳田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大家對農藥愛恨有加,一方面,糧食生產離不開農藥,另一方面,農藥的濫用對食品安全有影響,令消費者擔憂不已。

      鄭鳳田認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對《農藥管理條例》進行修訂,以調整現行規定在農藥管理體制、制度等不適應形勢發展的內容。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鐘華對《法制日報》記者說,雖然《農藥管理條例(修訂草案)》的正式文本還沒有公布,但根據目前消息來看,國家會依法對農藥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有助于提升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安全性。

      執行《農藥管理條例》是關鍵

      《農藥管理條例》于1997年發布實施,標志著我國農藥監督管理步入法制化軌道。2001年,國務院對《農藥管理條例》進行過小幅修訂。

      20年來,我國已經從農產品數量嚴重不足的階段走向糧食生產12年連續豐收的階段,如今,農產品短缺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數量上的供求矛盾基本緩解。

      與此相應的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

      在專家看來,正是在此新形勢下,需要對《農藥管理條例》在體制、制度、措施等方面進行較大幅度的修訂,以保障“餐桌上的安全”。

      《農藥管理條例(修訂草案)》規定,國務院農業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農藥監督管理工作,包括農藥登記、生產許可、經營許可、違法行為處罰等。

      李鐘華認為,《農藥管理條例(修訂草案)》調整了農藥管理體制,將改變農藥管理“九龍治水”的現狀。將農藥生產管理職責統一劃歸農業部門并強化監管手段,表明國家對農藥行業的管理將更加明確,同時也會更加嚴格,有利于解決重復監管、監管盲區并存的問題。

      鄭鳳田告訴《法制日報》記者,農藥管理實行統一管理,正是此次修訂的一個亮點,從幾個部門管到現在一個部門管,解決了監管縫隙和互相推諉責任的問題。

      《農藥管理條例(修訂草案)》還規定,對農藥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鼓勵減少農藥使用量,加強劇毒、高毒農藥監管;對農藥使用者義務作出詳細規定,包括不得將劇毒、高毒農藥用于防治衛生害蟲,蔬菜、瓜果、茶葉、菌類、中草藥材的生產,水生植物的病蟲害防治,不得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使用農藥等。

      鄭鳳田認為,《農藥管理條例》修訂后,關鍵還在于執行。現實中,生物農藥價格貴、效果不高,價格不高、見效快的農藥往往是劇毒的,這將給農業監管部門帶來監管上的難題。此外,我國的農藥生產、流通、銷售環節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經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監管力量不足。

      鄭鳳田建議,針對農藥管理中存在的使用劇毒農藥、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可以通過社會共治和第三方監管的途徑解決,“消費者對農藥是最敏感的,怎樣將消費者的力量加入到監督體系中,加強第三方監管,值得考慮”。

      據悉,農業部正抓緊制定《農藥登記管理辦法》《農藥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農藥生產許可管理辦法》等配套規章,為修訂后《農藥管理條例》的正式實施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李鐘華向《法制日報》記者表示,隨著相關操作細則的出臺,農藥管理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了。

    相關文章

    2項標準即將實施!氣相色譜法測定葡萄酒中11種農藥殘留

    寧夏化學分析測試協會發布關于批準發布《葡萄酒中6種菊酯類農藥殘留的測定氣相色譜法》和《葡萄酒中5種有機磷類農藥的測定氣相色譜法》2項團體標準的公告。各有關單位:根據國家《團體標準管理規定》和《寧夏化學......

    我國出口有機茶被檢出農藥殘留

    據歐盟食品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消息,2023年9月29日,歐盟通報我國出口有機茶不合格。具體通報內容如下:......

    中藥有害毒物檢測技術

    中藥有害毒物檢測技術共涵蓋農藥殘留檢測工作流程、真菌毒素有機毒物檢測、有機毒物檢測方案、二氧化硫殘留檢測方案、重金屬檢測方案等。樣品制備解決方案可以簡化和提高農藥、除草劑與農藥殘留分析的樣品制備和耗材......

    比率熒光探針實現可視化檢測農藥殘留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長龍團隊在氨基甲酸酯農藥和有機磷農藥殘留分析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設計制備了兩種高效的比率熒光納米探針,并結合智能手機的顏色識別器,實現對食品......

    合肥研究院在可視化檢測農藥殘留方面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蔣長龍團隊在氨基甲酸酯農藥和有機磷農藥殘留分析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設計制備了兩種高效的比率熒光納米探針,并結合智能手機的顏色識別器,實現對食品......

    用手機就能進行農藥殘留可視化定量檢測

    7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合肥科學物質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固體所蔣長龍研究員團隊設計制備了兩種高效的比率熒光納米探針,并結合智能手機的顏色識別器,實現對食品和環境水體中農藥的可視化定量檢測。相關研究成果日......

    第54屆CCPR年會在京召開,審議農藥殘留限量草案

    6月26日,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CCPR)第54屆年會在北京召開。今年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成立60周年,也是我國擔任CCPR主席國以來主辦的第16次會議。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FAO駐華......

    農科院在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方面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在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發出近紅外仿生熒光探針抗干擾檢測農藥殘留新技術。近紅外仿生熒光探針及農藥速測作用機理膽堿酯酶抑制法在有機......

    科學家提出百草枯農藥殘留快檢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馮亮團隊在紙基光化學傳感器的信號放大研發中取得新進展。團隊構建了新型介孔二氧化硅功能化紙基傳感器,通過柱芳烴超分子識別系統,實現了農藥百草枯的高效捕獲和分析。相......

    科學家提出百草枯農藥殘留快檢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馮亮團隊在紙基光化學傳感器的信號放大研發中取得新進展。團隊構建了新型介孔二氧化硅功能化紙基傳感器,通過柱芳烴超分子識別系統,實現了農藥百草枯的高效捕獲和分析。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