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1-21 10:38 原文鏈接: 治沙致富兩不誤毛烏素沙漠治理的“鹽池”模式

      地處寧夏東部、毛烏素沙漠南緣、陜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帶的鹽池縣,是中國灘羊之鄉、中國甘草之鄉、中國蕎麥之鄉,也是革命老區。鹽池縣干旱少雨、風大沙多,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時下,鹽池縣四墩子和沙邊子鄉已入冬,但寧夏大學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所在此進行的區域修復治理及特色中藥材種植試驗示范效果,使中國科學院院士邵明安、張宏福等專家一行沒有感到寒意,而是為鹽池縣奮進生態立縣目標,抗沙與頑強植綠,實現生態改善與產業發展雙贏的綠色發展而感嘆。

    鹽池縣委書記滑志敏(右一)向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宏福(右二)、邵明安(后排居中者)等介紹沙漠治理情況

    毛烏素沙漠的鹽池沙邊子治理區植被景觀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跑、抬腳不見蹤。”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真實寫照,全縣75%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區,惡劣的生態環境直接威脅到群眾生存、生產、生活安全。

      如今鹽池全縣林木保存面積達325萬畝、天然草原面積達830萬畝,鮮草產量由2000年的48公斤/畝提高到現在147公斤/畝。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綠裝,100畝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鹽池縣森林覆蓋率達20.88%,高于全區6個百分點,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鹽池縣先后被評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縣、全國林業科技示范縣、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林業系統先進集體、“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集體等,成為寧夏東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鹽池縣縣長戴培吉如是介紹。

      在建設治沙、建設草場的基礎上,灘羊產業也成為鹽池縣農民脫貧富民的主導產業。如今,“鹽池灘羊”暢銷全國,先后入選2016年杭州G20峰會、2017年廈門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2018年青島上合組織峰會、2019年大連之夜的達沃斯文化晚宴的專供食材。

      專家一行通過兩天對寧夏農林科學院荒漠化治理所鹽池縣四墩子試驗基地、沙邊子試驗基地,寧夏大學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寧夏現代綜合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考察調研,看到鹽池縣始終把科技創新項目與成果貫穿于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大力推廣適用實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重點推廣應用了營養袋育苗、生根粉、截桿、覆膜等技術和綜合配套模式;采取“封播造結合,以封為主,喬灌草結合,以灌為主”的方法,以及采取“換土、深栽、澆水、覆膜、纏桿、涂紅、圈白”六位一體的抗旱造林技術,圍城造林3萬畝,一次性成活率達90%以上等,大量科研項目的推廣應用,引領、支撐建成了集“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村20多個,林業示范戶2000余戶。

      專家經采訪、調研,指出鹽池縣毛烏素沙漠治理的“鹽池”模式或經驗,主要體現在4個“下功夫”上。

      在“建”字上下功夫,著力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全縣圍繞北部防沙治沙、中部經果林基地、南部水土保持三大區域,突出重點,綜合施策,堅持“適地適樹、依水造林”的原則,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扎實開展春秋季造林、全民綠化、義務植樹活動,先后組織實施了退耕還林、德援治沙等重點生態建設項目,全面提升了生態建設水平。其中實施的30萬畝防沙治沙工程,采取“先固再治”的技術措施,加大境內連片明沙帶的治理,在沙區初步建成了集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防護林、人居綠化防護林為一體的生態防護林網體系,建成貓頭梁、南海子等防沙治沙綜合治理示范區24個。

      在“技”字上下功夫,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30多年來,鹽池縣與北京林業大學、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寧夏農林科學院、寧夏大學等院校加強科技合作,先后實施了半荒漠地區抗逆樹種選擇、鹽池沙漠化土地綜合整治試驗等多項科技攻關課題,篩選出了檸條、花棒、榆樹、樟子松等一批適宜生長的樹種,掌握了栽培管理、快速繁育技術。積極推廣干旱帶流動半流動沙丘草方格固沙種樹種草(灌木)治沙技術,流沙地上以扎麥草方格固沙為基礎,在方格內點播耐旱沙生灌木,適地選栽檸條、沙柳等苗木,夏、秋兩季重復補植補播。同時,在楊樹和沙柳深栽、多季節造林、抗旱造林技術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防沙治沙的“鹽池”模式,為寧夏乃至全國300毫米左右降水區域的沙化土地治理積累了經驗。

      2018年,鹽池縣被確定為灌木平茬試點縣。面對農村勞動力逐漸短缺和邁入大范圍規模化治理的新情況,針對檸條、沙柳等灌木平茬利用機械要求高、加工成本較高等難題,鹽池結合中國農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鹽池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一系列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改進了多種平茬機械。同時,以點帶面示范推廣,先行選定10個村開展檸條機械化采收試驗示范,并先后兩次舉辦全寧夏自治區灌木平茬利用、機械演示現場會,有力帶動了全縣灌木平茬持續擴面。

      在“管”字上下功夫,鞏固生態建設成果。自2002年率先在全區實施封山禁牧以來,他們將羊群撤離草原,全面推行舍飼圈養,結束了千年放牧養殖方式。通過草原圍欄、封育補播、人工種草等措施,大力恢復草原植被,全縣沙化草原顯著減少,草原生態系統明顯好轉。其中,嚴格落實禁牧封育政策,探索建立村民自治、群防群治的禁牧長效管理機制,積極鼓勵群眾“把草當糧種”,通過發展種草養羊實現致富,調動了群眾種草的積極性,推動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在“用”字上下功夫,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在沙區,他們重點采取封育與撒播相結合的方法,大力發展灌木林,建成采種基地100萬畝的同時,充分利用檸條資源,大力發展檸條轉飼加工,加大檸條平茬扶持力度,年均平茬檸條20萬畝,以林補飼、以林助畜,推動灘羊產業發展。先后建成飼草配送中心7個、檸條飼草加工廠8個,輻射帶動加工點106個,每年為畜牧業提供飼草40余萬噸,初步實現生態建設與灘羊產業發展的有機融合。另外,依托發展起來的良好生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精心打造了花馬寺生態旅游區、哈巴湖景區、白春蘭防沙治沙業績園、長城旅游觀光帶等生態旅游景點,培育了長城自駕、鄉村休閑、農家體驗等特色旅游產品,生態旅游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8年旅游人數突破11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3.3億元,實現了生態也能當飯吃的夙愿。

      青山綠水變成了金山銀山。吳忠市委常委、鹽池縣委書記滑志敏介紹,鹽池縣治沙取得成效有許多啟示,但其中依靠科技,抓點帶面,是促進生態建設的有效手段。

      科技點翠,沙漠變綠洲。為了使毛烏素沙漠治理的“鹽池”模式得到鞏固和取得更廣泛的示范效應,鞏固好寧夏東部生態屏障,院士專家、寧夏科技廳和縣政府提出了多條建議。

      其中,一是建議國家加大對鹽池森林撫育補貼項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項目政策傾斜力度,爭取對造林、撫育、保護、后續產業發展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實現全覆蓋補貼,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政策、技術保障。另一條建議是期望以四墩子科技示范基地為平臺與中科院、寧夏大學等院校達成共建“寧夏生態草牧業技術創新平臺”,開展合作,針對鹽池縣的退化草地修復、草原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進行科技攻關,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