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2月1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環保部正在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其中包括劃定重金屬嚴重污染的區域,投入治理資金的數量,治理的具體措施等多項內容。
耕地污染嚴重危及糧食安全,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顯得尤為急迫。盡管始于2006的全國土壤污染普查的數據和相關報告,因為某些原因遲遲沒有公布,但并不影響人們對土地污染日益嚴重趨勢的判斷以及由此產生的隱憂。
土壤的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排放、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的濫用,這不僅是基本常識,也是土壤污染治理的核心環節。九三學社中央在2013年曾透露,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在16%以上,其中在大城市、工礦區周邊情況相當嚴重。如廣州有50%耕地遭受鎘、砷、汞等重金屬污染;遼寧省8家鉛鋅礦區周邊耕地鎘、鉛含量超標都在60%以上。另外,有統計表明,我國耕地面積不足全世界一成,卻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我國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 倍。
治理耕地污染的當務之急還是要從源頭上防止污染的發生,遏制住污染惡化的趨勢,只有如此才可能讓土壤的修復具有實質性的意義。顯然,這不僅需要政府切實擔負起管理與主導的責任,把治理納入到議事日程中,同樣也需要企業及農民擔負起應有的環境責任,落實到生產中去。但我們同樣需要認識到的問題是,這些責任并不是空洞的高調口號,而是嚴肅的法律命題和現實的利益命題。
污染的發生與治污的艱難互為因果,治污有多難表明控污就有多軟。一方面控排與地方政府GDP相互綁架,利益相互裹挾,并且在利益的天平里,農業的弱勢地位,更易于使得土壤環境保護遭到算計;另一方面環境責任并沒有體現到生產環節中去,倍增式懲罰性成本機制的缺位,誰重視環境保護誰的成本就高,在價格競爭中就失去優勢,營造的是劣幣驅良的畸形產業競爭環境。
治理耕地污染歸根到底依然還是環境保護體制與機制的命題,欲推動治理的開展,先修復保護機制。其一,要完善耕地環境區域限制制度,設置必要的禁區,禁止工業落地,禁止水源流域工業排放,用政策的手段給耕地環境撐起保護傘;其二,要加快環境立法進程,提高環境的法律責任和懲罰性成本,降低環境污染損害入罪門檻,完善訴訟維權機制,形成鉗制污染發生的法律環境;其三,要完善環境保護經濟政策,開征污染稅,建立污染第三治理機制,建立農業產地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機制,用利益的杠桿撬動耕地環境保護與治理形成自覺。
有關部門應該立即制止孫國友在荒漠種樹。”在寧夏靈武荒漠植樹治沙20年的孫國友一跪求水引發的爭議仍在發酵,不過,相較于此前網絡上一片共情,這一次則是更多專業組織公開發聲,要求當地制止孫國友在荒漠種樹的行......
中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28日在北京對記者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十年間,中國實現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空氣質......
我國是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農藥品種繁多,組成和結構復雜,農藥生產過程中污染物排放濃度高、種類多、危害大。有效防治農藥制造工業污染事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糧食安全。日前,生態環境部批準發布了國家生態環......
2023年3月25日,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山東科技大學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化學學科支持的《中國環境質譜大會》在青島市順利舉辦。本次會議以“質譜技術使環境更美好”為主題,邀請國內質譜領域......
2023年3月25日,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山東科技大學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化學學科支持的《中國環境質譜大會》在青島市順利舉辦。本次會議以“質譜技術使環境更美好”為主題,邀請國內質譜領域......
德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暴露于臭氧污染可能會破壞果蠅在空氣中傳播的信息素,干擾它們吸引伴侶或認知異性果蠅的能力。這些發現凸顯了人類活動對昆蟲種群的又一可能威脅。相關研究近期發表于《自然—通訊》。許多......
針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大島堅一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放射性物質不同于普通危險化學物質,采用化學處理難以將其去除;同時,關于放射性物質對海洋生態系統等的長期影響,人類還所......
細胞與環境之間的非共價作用已被認為是調節細胞行為的基本生理相互作用,而細胞和生物材料之間的共價作用對細胞行為的影響還未深入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生物材料和細胞之間的共價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魏源送記得,1992年,他在大連讀研究生時,1平方米進口水處理中空纖維超濾膜的價格是400美元(約2800元),當時“頂多用一兩根膜絲就了不起了”。2000年......
大氣近地面臭氧(O3)對人類健康、植被生態系統等構成較大威脅。自2013年我國全面加強大氣污染治理以來,以PM2.5為主的空氣污染問題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然而,高濃度的近地面O3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