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而生物安全是對飲用水安全的基本要求。二次供水已成為我國大城市高層住宅小區的主要供水方式,直接影響用戶端水質,與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相關。市政管網水進入二次供水水箱后,會有數小時的駐留,可能出現余氯衰減、溫度升高、金屬浸出和微生物生長等現象。二次供水系統內水質微生物學指標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居民龍頭水的微生物學安全。因此,使用二次供水系統供水的用戶或面臨一定的微生物學風險。目前,對擁有數百萬乃至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二次供水系統的微生物學安全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對我國廈門市這座擁有500萬人口規模大城市的二次供水系統進行了季節性采樣,測定分析了該城市12個居民小區一年內的市政管網水、二次供水水箱及居民入戶自來水30多個理化和微生物學水質指標的近3000個數據,并結合高通量測序等手段,全面評估了該城市二次供水系統的微生物學風險。這一工作對二次供水系統的科學管理和運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結果表明,二次供水系統的水質可以達到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包括微生物指標。然而,基于PMA-qPCR的結果顯示二次供水系統實際上可能會提高用戶面臨的飲用水微生物學風險。多種病原菌特異性基因的檢出表明二次供水系統可能是條件致病菌和腸道致病菌的重要存儲庫。在本研究中檢測到二次供水系統中的細菌16S rRNA基因和軍團菌特異性基因片段的絕對豐度相比市政管網水有顯著增加。此外,在二次供水的水箱水樣品中還檢出腸球菌(Enterococcus)、棘阿米巴屬(Acanthamoeba)和哈氏阿米巴原蟲(Hartmannella vermiformis)等病原菌的基因片段。這表明二次供水系統在微生物再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并為包括病原菌在內的細菌提供定植場所。鑒于軍團菌基因在二次供水系統中的檢出頻率和豐度非常高,在評估二次供水系統中微生物安全性時應對其重點考慮。余氯衰減是推動二次供水系統中微生物再生和微生物群落變化的主要因素。此外,研究提出,應注意地區差異、水溫和濁度升高引起的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結構的變化。水箱進水閥門關閉后,水箱水樣品呈現出余氯顯著衰減、細菌生物量異常升高及微生物群落結構顯著變化,這表明二次供水系統的操作不當可能會增加其微生物學風險。
相關研究結果以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microbial risk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y systems i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in a large city為題,發表在Water Research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廈門市科學技術局的資助。廈門大學科研人員參與該工作。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3135421008848?via%3Dihub
城市二次供水系統示意圖
美國和瑞士科學家報告稱,他們為氯胺化飲用水中一種以前已知但未表征的化合物“驗明正身”,鑒定其為氯硝胺陰離子。不過,該化合物的毒性仍需進一步分析。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科學》雜志。氯胺通常用于對城市飲用......
安全的飲用水是保障人類健康和社會福祉的基本要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曲久輝院士帶領研究團隊,經過20多年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攻克了我國飲用水安全保障的系統性重大難題,......
關于公開征求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勘界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規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勘界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飲用水......
2024年8月7日,歐盟委員會發布監測人類飲用水中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分析方法的技術指南。主要內容如下:(1)定量限:“PFAS總和”參數的LOQ應為30ng/L(0.03μg/L)或更......
近日,網上一則學生反映學校直飲水問題,疑似被相關人員言語威脅的帖子引發網友關注。相關聊天記錄顯示,疑似飲用水項目工作人員多次質問學生:“打12345是誰教給你們的?”“你不是喜歡投訴嗎?”“就這點兒本......
6月20日,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于8批次食品不合格情況的通告(2024年第18期)。其中,標稱陜西榆林沁園山泉飲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沁園山泉包裝飲用水(2024/04/15、18L/桶、沁園山泉和......
4月16日,河北石家莊長安區恒大御景半島小區,上百名居民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癥狀。有截圖顯示,五號樓業主群內即有150戶居民反映身體不適,包括發燒、腹瀉等癥狀。居民王女士表示,從15日開始,小......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布一項旨在改善小型供水設施水質、確保安全可靠供水、防治介水傳染病的飲用水指南,呼吁各國在制定相關政策和法規時充分考慮這類供水的安全。根據這份指南,全球很大一部分人口的飲用水來自小型供......
荷蘭科學家研究顯示,到2050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次盆地預計將嚴重缺乏清潔水源,或使額外30億人受到影響。中國南部、歐洲中部、北美和非洲的許多次盆地由于氮污染水平很高,預計會成為水資源短缺的熱點地區。......
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漂浮的太陽能裝置,可將受污染的水或海水轉化為清潔的氫燃料和飲用水。由于該裝置可與任何開放式水源協同工作,且無需外部電源,因此可用于資源有限或偏遠地區。光催化水分裂技術可將太陽光直接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