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銅飲食
減少食物中銅的攝食為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1)含銅量高,禁止攝食的食物:肥豬肉、動物內臟(豬肝、牛肝)、小牛肉等肉類;蟹、蝦、烏賊、章魚、貝介類等魚貝類;黃豆、青豆、黑豆、扁豆、熟葷豆等豆類;花生、芝麻、胡桃等堅果類。此外,蘑菇、牡蠣、蜈蚣、全蝎等含銅量也高。
(2)含銅量較高,盡量少食的食物:小牛肉、雞蛋、菠菜、香菜、芥菜、蔥、茄子、蜂蜜、芋頭等。
(3)含銅量低,適宜日常吃的食物:精白米面、蘿卜、藕、苤藍、芹菜、小白菜、瘦豬肉、瘦雞鴨(去皮去油)、馬鈴薯等。牛奶不僅含銅量低,長期飲用有輕度排銅之效。
2.中醫辨證施治
證候:肢體震顫、舞蹈樣手足徐動、扭轉痙攣、肌肉僵直等,口苦口干、口中臭穢、便干、溲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等。
辨證:肝風內動,濕熱內蘊。
治則:清熱解毒、通腑利尿。
3.西醫治療
(1)二巰基丙醇(BAL)BAL是含雙巰基的化合物,水溶液不穩定,故配成10%油劑溶液,僅供肌內注射。優點:BAL的優點是價格低廉,經濟負擔小。缺點是:①副反應多,如臀部膿腫、肝功能損害等使患者被迫停止治療;長期連續應用,排銅作用逐漸衰減。故目前BAL已趨向淘汰。
(2)二巰丁二酸(DMSA)和二巰丁二酸鈉(Na-DMS)Na-DMS靜注后,血濃度迅速達高峰,4小時排泄80%,無蓄積作用。優點為:①Na-DMS排銅量較高,不僅尿排銅量較治療前平均增高7.7±1.4μmol/24h,且膽汁排銅平均增加1.5倍;②DMSA除輕度胃腸反應及出血傾向外,副反應較少,可作為長期維持用藥。缺點為:Na-DMS出血傾向較重,易引致嚴重鼻衄及皮膚紫癜,偶見上消化道出血。約55%患者治療早期發生短暫腦癥狀加重。
(3)二巰丙磺酸鈉(DMPS)DMPS對重金屬解毒作用與BAL相似,但毒性較BAL低約20倍,排銅效果遠強于BAL。優點為:在各種排銅藥物中,尿排銅量最高,副反應少。缺點為:偶見粒細胞缺乏癥。
(4)D-青霉胺(PCA)PCA化學名為β,β-二甲半胱氨酸(β,β-dimethylcysteine),它是青霉素的水解產物,臨床主要應用右旋青霉胺(D-penicillamine)和正-乙酰消旋青霉胺(N-acetyl-DL-penicillamine)。優點為:尿排銅增加達24.4μmol/24h,僅次于DMPS,而強于BAL、Na-DMS、DMSA及鋅制劑等。缺點為:①副反應多,早期易發生過敏反應和白細胞減少,長期服藥可發生SLE、MG、穿通性匐行彈性組織變性、粒細胞缺乏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副反應;②長期服用,排銅作用逐漸衰減。因此,盡管國內外仍將PCA作為HLD的首選和常規治療,但由于多種副反應,使需要終身服用排銅的HLD,往往被迫停藥。
(5)依地酸二鈉鈣(CaNa2EDTA)口服吸收差,臨床常采用肌內或靜脈注射,于注射后1小時左右均勻地分布全身細胞外液,但不能進入紅細胞內,藥物屬水溶性,故不易透過血-腦屏障,腦內濃度極低。優點為:價格低廉,副反應小,尿排銅高于BAL。缺點為:①因與鋅、鐵絡合遠高于銅,并難以通過血腦屏障,臨床療效甚微;②連續使用,尿排銅作用漸減弱;③長期大劑量應用,可引起腎臟損害排鋅、鐵遠高于排銅,故易引起EDTA過度絡合綜合征。由于臨床療效極微,目前已較少單用EDTA治療HLD。
(6)三乙烯羥化四甲胺(TETA)TETA是一種多胺類金屬絡合劑,1982年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指定為對不能耐受PCA的HLD患者的治療藥物。本品極易吸收,在體內可能通過與球蛋白競爭和銅絡合,使尿排銅增加。優點為:TETA排銅效果較高。缺點為:價格昂貴,可能致腎臟損害、EPS等嚴重副反應。
(7)鋅制劑多數學者證明,食物中的鋅抑制銅的吸收,血液中銅和鋅的含量呈負相關,血漿鋅濃度增高,銅含量相應減少。口服硫酸鋅、葡萄糖酸鋅對體內貯積的銅有一定的清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