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9-23 00:00 原文鏈接: 活躍基因詮釋牡蠣生存智慧

    昨天凌晨,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成果:他們完成了牡蠣的基因組測序,并從中窺視到了牡蠣應對極端生活環境的種種生存智慧。

    牡蠣是動物界中的一大支系――冠輪動物(特點為身體柔軟,體型多變)的代表,是一種具有重要經濟、生態價值的貝類。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范研究員介紹,牡蠣是世界上養殖產量最大的海洋動物,而我國的產量占到世界的3/4。同時,它從水中濾食有機碎屑、浮游生物等,可幫助消除富營養化,對河口海岸的生態穩定有重要作用。此外,牡蠣有10對染色體,在貝類中屬于染色體比較簡單的,因此課題組決定選擇牡蠣作為研究對象。

    他們聯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等5個國家9個實驗室的80多位研究人員一起對牡蠣的基因組開展研究。經過4年多努力,在完成測序、分析基因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造物主在牡蠣身上留下的許多“生存智慧”。

    牡蠣生活在潮起潮落的海陸交界處、淺海泥沙中,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可是,它的分布卻極其廣泛,除了南極洲,它的身影遍布全球。

    科學家發現,在牡蠣的基因中,蘊藏了不少它逆境生存的遺傳機制:比如,在牡蠣的染色體上,熱激蛋白70基因的數目高達88個,接近海葵等其它各類代表物種均值的5倍,這很可能是牡蠣能夠適應在潮間帶從49℃到零下20℃的溫度變化的主要原因。又如,牡蠣的凋亡抑制蛋白基因的數目為48個,接近其他各類物種均值的9倍,這些基因可以讓細胞“長生不老”,這或許就是牡蠣可以在多種復雜而極端環境下長期生存的內在原因。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大量與免疫相關的基因在牡蠣消化道內非常活躍,這表明牡蠣等濾食動物的消化系統有著強悍的抵抗外界病原體的能力。

    “這些基因不僅多,而且非常活躍,很容易不斷重組,或產生新基因。”張國范說,“即使同一個基因,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出多態性。”為了將這些奇特的基因組裝起來,課題組還發明了一套新辦法。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還對牡蠣如何形成它那又厚又硬的外殼,有了新發現。此前,學術界對此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外殼由外套膜細胞分泌出蛋白而形成,二是認為形成外殼的晶體是在細胞中產生。可是,這次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從分子層面得出結論:牡蠣外殼是由整個細胞沖出外套膜礦化而成的!負責這一子課題的王曉通研究員告訴記者,以前科學家曾在電鏡下觀察到過這一現象,但沒有進一步證明,現在他們的研究提供了分子證據。

    《自然》雜志審稿人認為,該項研究為同類研究建立了一個新的標準。張國范認為,這項研究為海洋生物適應進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對于解決如何高效可持續地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等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對于促進海養動物由傳統育種到分子育種的跨越,實現對生物目標性狀的預設改良,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也都具有一定的的現實意義。

    相關文章

    湖北38名青年獲國家立項!90后科學家嶄露頭角

    2月7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科技部下達的202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十四五”重點專項青年科學家項目計劃,湖北省38個項目獲批立項,獲批數量比上一年翻了3倍。承擔項目的青年科技人才平......

    昆明動物所闡明多能干細胞基因組穩態維持新機理

    多能干細胞(Pluripotentstemcells,PSCs)因在體外具無限增殖和分化為不同類型細胞的潛能,在再生醫學領域中頗具應用前景,也成為目前臨床上最具潛能的成藥細胞。PSCs制備過程中的標準......

    系列研究闡明多能干細胞基因組穩態維持新機理

    多能干細胞(Pluripotentstemcells,PSCs)因其在體外具有無限增殖和分化為不同類型細胞的潛能,在再生醫學領域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也成為目前臨床上最具潛能的成藥細胞。PSCs制備過程......

    蘿卜基因組組裝與抽薹性狀遺傳調控機理解析研究新進展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園藝學院蘿卜遺傳育種團隊在植物學領域權威期刊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Achromosome-level......

    研究揭示對環境高度敏感的鼠兔類群的進化響應

    在當今保護生物學領域,如何保育棲息地片段化不斷加劇的瀕危物種和地理小種群受到了學者的高度關注。人為輔助為地理隔離的種群提供與同種異域種群甚至是姐妹種雜交的機會,能夠促進基因流動,即遺傳拯救(genet......

    NationalScienceReview:揭示同域物種形成的成種模式

    物種形成是演化生物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同域物種形成(sympatricspeciation)是指新物種從同一地域祖先物種中演化而來,在沒有地理隔離的情況下產生了生殖隔離的過程。然而,在同域物種形成的......

    遺傳發育所在黍子的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多倍化在植物進化過程中反復發生,呈現出多倍體化-二倍體化的循環模式,所有被子植物至少經歷了一次多倍化事件。多倍體形成之后,通常會迅速進入二倍體化的過程,最終演變成二倍體。多倍化后的基因組休克和二倍化可......

    馬鈴薯基因組完成圖揭示復雜區域存在重要農藝性狀相關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和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團隊,對馬鈴薯單倍型DM的基因組進行了全序列組裝,獲得了包含24個端粒和12個著絲粒完整序列的馬鈴薯單倍型DM的端粒到端粒......

    致敬!我們老一輩質譜科學家查良鎮教授

    我們老一輩質譜科學家、清華大學查良鎮教授今天因病去世,享年85歲。他從事真空科學、質譜學研究超過六十年,是中國二次離子質譜學術會議的創辦者。按他自己的說法,是中國第二代質譜人。早在1961年,查良鎮就......

    第十六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揭曉

    上海,2022年12月17日——今日,第十六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頒獎典禮成功在“云端”舉辦。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周斌、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呂志民、清華大學藥學院饒燏3人獲頒“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