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 enciphalititsB)簡稱乙腦,是由嗜神經的乙腦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性傳染病。經蚊等吸血昆蟲傳播,流行于夏秋季,多發生于兒童,臨床上以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呼吸衰竭及腦膜刺激征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嚴重后遺癥,重癥患者病死率較高。
乙腦于1935年在日本發現,故又稱為日本乙型腦炎。在我國1940年從腦炎死亡病人的腦組織中分離出乙腦病毒,證實本病存在。
[病原學]
乙腦病毒屬披膜病毒科黃病毒屬,呈球型,直徑20~30nm,核心含單股RNA,有衣殼。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雞、鵝、羊等動物紅細胞。抗原性穩定,但近年有報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單克隆抗體(McAb)檢測15株國內的乙腦病毒時,可將其分為4個抗原組。人和動物感染本病毒后,均產生補體結合抗體,中和抗體和血凝抑制抗體。
本病毒在外界環境中抵抗力不強,56℃30分鐘或100℃2分鐘即可滅活。但對低溫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強,用冰凍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數年。
[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及儲存宿主 主要傳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僅發生短期病毒血癥且血中病毒數量較少,故患者及隱性感染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大。
豬是我國數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對乙腦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種群更新快。因此,自然界總保持著大量的易感豬,構成豬→蚊→豬的傳播環節。在流行期間,豬的感染率100%,馬90%以上,為本病重要動物傳染源。
蚊蟲感染后,病毒在蚊體內增殖,可終身帶毒,甚至隨蚊越冬或經卵傳代,因此除作為傳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儲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為儲存宿主。
(二)傳播途徑 本病系經過蚊蟲叮蛟而傳播。能傳播本病的蚊蟲很多。現已被證實者為庫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種。國內的主要傳播媒介為三帶喙庫蚊。此外,從福建、廣東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離到乙腦病毒,故也可能成為本病的傳播媒介。
(三)易感人群人群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現典型乙腦癥狀的只占少數,多數人通過臨床上難以辨別的輕型感染獲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隱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區以10歲以下的兒童發病較多,但因兒童計劃免疫的實施,近來報道發病年齡有增高趨勢。病后免疫力強而持久,罕有二次發病者。
[流行特征]
乙腦僅分布在亞洲。在我國疫區分布在蘭州---長春連線以南的廣大的地區內,僅東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見本病報告。本病有嚴格的季節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個月內。但隨地理環境的不同,流行季節略有上下,華南地區的流行高峰在6~7月,華北地區為7~8月,而東北地區則為8~9月,均與蚊蟲密度曲線相一致。氣溫和雨量與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關系。
乙腦呈高度散發性,同一家庭同時有兩個患者罕見。
[發病原理與病理變化]
當人體被帶病毒的蚊蟲叮蛟后,病毒即進入血循環中。發病與否,一方面取決于病毒的毒力與數量,另一方面取決于機體的反應性及防御機能。當人體抗體病能力強時,病毒即被消滅。如人體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強時,病毒經血循環可突破血腦屏障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并在神經細胞內復制增殖,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廣泛病變。不同的神經細胞對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腦組織在高度炎癥時引起的缺氧、缺血、營養障礙等,造成中樞病變部位不平衡,如腦膜病變較輕,腦實質病變較重;間腦、中腦病變重,脊髓病變輕。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腦囊蟲病者乙腦發病率明顯高,可能系血腦屏障被破壞之故。
病變廣泛存在于大腦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腦部,且一般以間腦、中腦等處病變為著。肉眼觀察可見軟腦膜大小血管高度擴張與充血,腦的切面上可見灰質與白質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腫,有時見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軟化壞死灶。顯微鏡下可見:
血管病變 腦內血管擴張、充血、小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壞死、脫落。血管周圍環狀出血,重者有小動脈血栓形成及纖維蛋白沉著。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可形成“血管套”。
神經細胞變性、腫脹與壞死 神經細胞變性,胞核溶解,細胞漿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點、片狀神經細胞溶解壞死形成軟化灶。壞死細胞周圍常有小膠質細胞圍繞并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形成噬神經細胞現象(neuronophagia)。腦實質腫脹。軟化灶形成后可發生鈣化或形成空洞。
膠質細胞增生主要是小膠質細胞增生,呈彌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壞死崩解的神經細胞附近。
由于以上病變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臨床上神經癥狀表現極不一致。
[臨床表現]
潛伏期4~21天,一般為10~14天。病毒初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繁殖,再釋放入血,多數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現癥狀,但血液中抗體可升高,稱之隱性感染。部分人出現輕度的呼吸道癥狀;極少數患者,病毒通過血腦屏障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出現腦炎癥狀。典型患者的病程可分四個階段:
(一)初熱期 病程第1~3天,體溫在1~2日內升高到38~39℃,伴頭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惡心、嘔吐。小兒可有呼吸道癥狀或腹瀉。
(二)極期 病程第4~10天,進入極期后,突出表現為全身毒血癥狀及腦部損害癥狀。
1.高熱 是乙腦必有的表現。體溫高達39~40℃以上。輕者持續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達數周。熱度越高,熱程越長則病情越重。
2.意識障礙 大多數人在起病后1~3天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嗜睡、昏迷。嗜睡常為乙腦早期特異性的表現。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復正常,重者持續1月以上。
3.驚厥或抽搐是乙腦嚴重癥狀之一。由于腦部病變部位與程度不同,可表現輕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驚厥,也可為全身性陣發性抽搐或全身強直性痙攣,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不等。
4.呼吸衰竭是乙腦最為嚴重的癥狀,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樞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樞損害、腦水腫、腦疝、低鈉性腦病等原因引起。表現為呼吸表淺,節律不整、雙吸氣、嘆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中樞性呼吸衰竭可與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時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動度減弱、發紺,但節律始終整齊。
高熱、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腦急性期的三聯癥,常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加重病情。
5.腦膜刺激征較大兒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嬰兒多無此表現,但常有前囪隆起。
6.其他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 若錐體束受損,常出現肢體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強,巴彬斯基征陽性。少數人可呈軟癱。小腦及動眼神經受累時,可發生眼球震顫、瞳孔擴或可縮小,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等;植物神經受損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淺反身減弱或消失,深反射亢進或消失。
7.其他 部分乙腦患者可發生循環衰竭,表現為血壓下降,脈博細速。偶有消化道出血。
多數病人在本期末體溫下降,病情改善,進入恢復期。少數病人因嚴重并發癥或腦部損害重而死于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