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會議上,有位老師問道,“在工作中會碰到一些異常血常規結果,如何辨別是否由輸液同側抽血所導致的?”這確實是一個比較實際的問題,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經驗做一個簡單的闡述。
輸液同側抽血導致檢驗結果錯誤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稀釋作用,而在血常規中最能反映這種稀釋后狀態的指標就是血紅蛋白水平。
因為白細胞和血小板本身受病情變化和藥物的影響大,常會有明顯的波動,而血紅蛋白在有失血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
這種變化在腫瘤患者中最為明顯,這類患者在化療開始后可以明顯看到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每天都有顯著下降,但是血紅蛋白卻基本穩定。因此這里就要引出血常規復檢規則中的一個重要概念——Delta Check規則。
Delta check是指同一患者連續兩次檢測結果間的差異,用以判斷因標本等錯誤引起結果的偶然誤差。
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Delta限:可由實驗室自行根據患者生物學變異、標本采集時間和自動分析儀的分析特征制定。
??Delta值通過和超限:前者指最近自動分析儀所得結果與前次結果的差異小于所規定的限定值;后者則指二次結果的差異超過所規定的限定值。
??陽性和陰性Delta:其分別指最近自動分析儀所得結果與前次結果的差異超過所規定限定值的高限和低限。
??Delta值超限后所采取的措施:國際血液學復檢專家組尚未制定自動CBC與DC的Delta限,但當其超過所制定的Delta值,應采取建議的措施。
由于目前尚無統一的Delta限,因此都是各個科室自行進行規定的。比如,西京醫院檢驗科規定HGB的Delta限就是8天之內絕對偏差>20 g/L,而我們科則是5天內相對偏差>50%。
雖然Delta限不一樣,但超限后的處理方式還是差不多的,包括:檢查標本性狀,必要時計數復查;跟臨床聯系,若與臨床相符時做好備注后審核報告,反之則應建議重新采樣復查。這樣的處理方法即使對初診無對照的患者,在懷疑存在稀釋時同樣適用。
在懷疑存在稀釋時,最直接的求證方法就是問抽血護士有無在輸液側抽血。當然有可能會直接告訴你是從輸液側抽的血,但也可能無法得到肯定的回答。在這種情況下,有兩點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存在稀釋。
一個是性狀檢查,但并不是單純看標本是不是稀薄,而應該是離心后觀察血漿顏色。正常的血漿應該是淡黃色的,如果血漿幾乎是無色清亮的,很可能就是同側輸液抽血導致的。
另外最關鍵的就是患者的臨床背景,比如當時有無輸液情況或者大手術后患者往往會有血紅蛋白的明顯下降。假如這是個既無手術,又無其它出血表現的病情穩定患者,出現血紅蛋白突然下降的話也應該考慮存在輸液同側抽血。
此外有意識地去對照生化結果,也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存在稀釋,因為很多生化指標也跟血紅蛋白一樣比較穩定。如果同時出現下降,尤其是幾乎同比例下降時,輸液同側抽血的可能性大。
當然在工作中經常可以看到大手術后患者,由于大量補液導致血常規和生化結果都普遍下降的,因此臨床背景非常重要。遇到可疑情況,注意跟臨床溝通。哪怕沒有明確的結果,至少可以提請臨床注意患者病情有無變化,必要時重新抽血復查,這對我們也是一種保護。
除了Delta Check規則以外,其實血常規復檢規則中還有一條是針對輸液污染的。那就是當MCHC<300 g/L,同時MCV正常或增高時,應尋找可能因靜脈輸液污染或其他標本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輸葡萄糖溶液的同側抽血才會出現這樣的表現,而在輸生理鹽水時并不會這樣。
這里牽扯到一定的生理學知識,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我之前在平臺內分享的《真相大追擊:紅細胞膨脹之謎》。當然上述復檢規則中可并沒有說只有輸液才會出現上述情況,比如我遇到的案例《大細胞低色素貧血,你怎么看?》。
那么至于出現這種表現時,到底是不是由混入葡萄糖引起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離心血常規標本,測血糖含量,要知道等滲5%葡萄糖溶液的葡萄糖濃度可是高達約277 mmol/L。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從血常規中看出是否存在輸液同側抽血這個問題的看法,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老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