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養采血時間應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療之前,患者寒戰時或發熱初期采血。超過發熱峰值后,病原菌逐漸被機體免疫系統清除,從而降低檢出率。血培養采血部位宜采用外周靜脈血,不建議采用動脈血或通過血管內導管采血。只有在懷疑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時,可以分別通過導管和外周靜脈采取相同量的血標本,同時送細菌室進行培養。多次血培養陰性,仍發熱不退或全身感染癥狀明顯但不能明確感染來源時,可考慮采取骨髓標本。通常首先采用70%異丙醇或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皮膚,待干后,用碘液或碘伏(或2%氯己定異丙醇液)由內至外擦拭,待其完全干后,再用70%乙醇脫碘。嚴格執行此三步消毒后,可行靜脈穿刺采血。對碘過敏的患者或兒童,采用70%異丙醇或乙醇消毒60秒,待穿刺部位乙醇揮發干燥后穿刺采血。采血量的多少對檢出血流感染的病原菌非常重要。通常的采血量為培養基的1/10~1/5,也可根據廠家的建議確定采血量。對于成人患者或體重在40kg以上者,通常按每個部位采集15~20ml血液,2個部位共采集30~40ml血液,2個部位的最低總采血量不能少于20~30ml。對于新生兒及1歲以下體重低于4kg的兒童患者,一次抽血0.5~1.5ml,不必采兩套血;對于1~6歲兒童,按每年齡增加1歲,增加1ml計算采血量,如3歲兒童,2個部位共采血3ml,每個部位各采血1.5ml;對于體重在15~40kg的兒童,共采血10~20ml,每個部位采集5~10ml。血培養瓶的選擇:一次靜脈穿刺采取的血液分別注入需氧瓶和厭氧瓶進行培養,即完整的“一套”血培養。同時進行需氧和厭氧培養可以提高陽性培養率,縮短陽性報警時間。采血注入厭氧瓶時,注意勿將注射器內的空氣注入瓶內,否則會破壞瓶內的無氧狀態。可采取先注入需氧瓶在注入厭氧瓶的方法。對于已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應使用含樹脂或活性炭的培養瓶以提高檢出率。對于兒童患者應采用兒童瓶。采血次數:對懷疑血流感染患者應至少從2個部位分2次采集血液標本進行培養,以提高陽性培養率;而且2次或2次以上血培養結果可以幫助排除污染的可能。采血間隔時間:①急性敗血癥或骨髓炎、腦膜炎、肺炎、腎盂腎炎需要立即進行抗菌治療時,應在啟動治療前,自不同部位采取2套血液進行血培養;②對于不明原因發熱,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或菌血癥、真菌血癥,可于24小時內自不同部位采集2~4t套血培養標本,每次相隔至少3小時;③對懷疑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患者,應在1~2小時內,自3個部位采集3套血培養;④兒童患者,應盡早采血進行血培養。需注意的是,如同時為患者使用多個真空采血管,血培養(黃色)管須首先使用。檢測肝功須采集空腹靜脈血(禁食8h~14h),可用紅色管、綠色管、淺綠色管、金黃色管,不同的采血管按說明書要求使用。靜脈血標本采集程序:1、收取檢驗申請單并審核申請單信息,審核合格后,與患者交流、辨別患者狀態,確認患者是否按規定限制飲食,以及是否對乳膠敏感;2、準備材料,指導患者做好體位準備,扎好止血帶,找好采血靜脈部位,戴好手套;3、穿刺點消毒,靜脈穿刺,囑患者松拳,并使用裝或未裝特殊抗凝劑真空采血管采集靜脈血并混勻,松開止血帶,棉簽壓迫傷口(或擺放紗墊并扎繃帶);4、移除穿刺針,并將穿刺針放入利器盒內,囑咐患者壓迫穿刺點,標記試管并注明采集時間,立即送至相應實驗室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