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10月16日收到舉報信之日記起,浙江大學在5個月的“陣痛”后,終于服下“一帖猛藥”。
浙大校長楊衛3月15日通報稱,“賀海波論文造假事件”牽涉的三位學者——浙大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被開除出教師隊伍,賀所在的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吳理茂被解聘,現任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任期屆滿,不再續聘。
“我認為,李連達院士確實不再合適繼續兼任浙大藥學院院長。”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楊衛在無數媒體的包圍中表示。
但風波并未就此結束。根據記者調查,該課題組曾經申請過總額達到百萬元的學術經費。這些經費與“造假”論文之間是否有關聯,是否應該追繳,目前仍未明朗。
還有誰?
在整個事件中,賀海波的造假行為已無爭議。但這是否是一個集體造假事件、另兩名學者李連達和吳理茂是否參與其中,始終是關注焦點。
“迄今為止,我認為李連達是不知情的。”楊衛回應記者說。
李連達,是這根學術鏈條的頂端。他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身份兼任浙大藥學院院長,并擔任李連達課題組的負責人。事件中被舉報的論文都出自李連達在浙大和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的課題組。
楊衛認為,李連達需要承擔兩個責任,“一個是作為院長的責任,一個是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的責任。”
中國工程院在3月6日發布的調查結果中也稱,“(造假論文中)李連達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擅自署上去的,他對這一剽竊事件負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監管督查不嚴的責任。”
“國外期刊的主編給我回信說,李連達英文不太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容易被套進去。”楊衛進一步證明說,論文原稿上李連達的簽名筆跡已經在上海的筆跡鑒定機構做了鑒定,顯示并非他本人所簽。但楊衛未披露相關鑒定文件。
舉報人祝國光不認同這樣的調查結果。他在博客中舉例說,“有1篇涉嫌造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李連達在北京西苑醫院的秘書李貽奎(通訊作者為李連達)。李貽奎編造數據方法與賀海波幾乎相同。”
為了幫助記者辨別李連達和吳理茂對造假事件是否知情,波蘭《藥理學通報》雜志主編Lason教授提供了一篇涉嫌造假論文的全部作者簽名的知識產權聲明——該文全名為《丹酚酸B和貝爾普力對小鼠大面積心肌梗塞心臟保護作用的比較》,作者包括李連達與吳理茂。
在這個版權頁上,所有作者都用英文簽署。其中賀海波是第一作者,之后有楊姓、S姓、曾姓作者三人,最后是吳理茂和李連達。從筆跡看,這些簽名似乎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其中曾的簽名略為刻板和拘謹,李連達和吳理茂的“L”寫法則比較類似。
“這個名字不是李連達簽的。”楊衛仔細看了記者提供的上述版權頁后,肯定地說,這個版權頁也在浙大送去筆跡鑒定的范圍之列,他還指著其中S姓的簽名,稱這其實是賀海波妻子的英文名字。
“但吳理茂的筆跡鑒定就沒有這么肯定了。”楊衛說,雖然他們讓吳理茂簽了30多個簽名用于比照,結論依然無法給出。
吳理茂,是這個學術鏈條中連接事發者賀海波和院士李連達的重要一環。在此前該課題組成員的描述中,吳是這個課題組的實際負責人,全權代理一切事務,并向在北京的李連達匯報。賀海波8篇有造假內容的論文的通訊作者均署為吳理茂。造假被揭發時,吳正在耶魯大學交流訪問,數月后他回國接受調查。
“他一開始說記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簽字了,后來又說賀海波確實找他簽過字,但并沒有簽在版權頁上。”楊衛向記者轉述說。
楊衛又透露,浙大本已對吳理茂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后來發現了一些新的牽涉證據,比如很多通訊作者的郵箱里都留有吳理茂的郵箱,“所以推后一兩天公布”。
浙大公布的結論是,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吳直接參與了上述論文的寫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賀海波的部分問題論文錄用或刊出后,作為通訊作者將其用于申報項目,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人也存在重復發表學術論文等問題。此外,中藥藥理研究室的學風監管失范,吳作為研究室主任也存在嚴重的管理失職。
為此,浙大決定撤銷吳理茂副教授擔任的中藥研究所所長助理及中藥藥理研究室主任職務,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
“按常理來看,如此巨大的學術丑聞由賀先生獨自承擔并不合理。” 荷蘭《人種藥理學》雜志公關部負責人Tabachnikoff對記者表示。
學生們的未來
作為這個鏈條的最末梢,浙大李連達課題組的碩士和博士生們承受了最大的代價。
“他們的論文被全部退回了。”浙大副校長姒健敏說,甚至有些已經進入付印程序的稿件也被退回,使得這些碩博生面臨嚴峻的畢業問題。據了解,這個課題組的學生共有10人。
“(他們投遞的)期刊也并不是明確表示不收他們的論文,但審查都非常嚴格”。楊衛也擔憂地說,他已經在考慮找同行來盲評這些學生的論文,以保證公平性。
此事對浙大的影響還不僅于此。浙大相關負責人表示,更大的影響存在于無形中。“比如他們說讓浙大過3-4年再來申報(項目),還說真金不怕火煉。”此事還可能影響浙大的學術排名。此前,浙大研究生院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等組織的排名中常年高居三甲,位列清華北大之后。
百萬經費去向之謎
迄今為止,無論浙大還是中國工程院的調查結論中均未涉及造假論文和相關課題經費之間的關系,更未談及是否將追繳相關經費。
據記者調查,李連達手中握有的課題有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編號 2003AA223071)、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編號2006BAI14805)、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編號2004BA721A1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30572372)和江蘇省中醫藥領軍人才資助項目(2006)等。
這些項目中,僅973項目2005-2007年的研究經費就達到839.49萬元,但該項目下屬共有6個課題組,李連達的第五課題組所得確切經費并不明確。
2008年6月18日,科技部條件財務司發布新一輪973課題專項經費預算擬安排情況匯總表,標明李連達課題組所獲經費為166萬元。
記者查詢發現,與造假論文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30500661),負責人正是吳理茂。該項目于2008年12月31日結題,獲資金資助28萬元,除被揭露的造假論文外,未見其他項目成果。
僅上述已明確數額的經費相加,李連達課題組已獲得上百萬元的研究經費。美國科學雜志Science的報道稱,李連達在任浙大藥學院院長的5年里,給該學院帶來共計43萬美元的研究資助。
此外,記者還看到過該課題組成員提供的一份申請數額為1000萬元的課題報告,但不清楚該申請是否獲批。
但此前李連達本人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造假論文既非李連達負責的課題,也沒有得到任何基金的資助。浙大提供的調查報告也強調,賀海波本人承認,這些論文得到資助的說法是“都是他為了使造假更具權威性而編造的”。
記者檢索了這些賀稱為“編造資金來源”的論文。其中兩篇為2008年8月英國《本草療法研究》雜志2008年第8期發表的第一作者為賀海波的造假論文。
兩篇文章的介紹頁面上詳細列出了論文的資金來源,共計有浙江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編號 2004C13022,2005C13027),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科研項目(編號2006Z015),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05CB523405)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30500661)等5項。
而發表在荷蘭《人種藥理學》雜志上的上述論文科研資金來源除與上述說法相同外,還多出了一項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編號20061328)。
注明資金來源的還有發表在德國《NSA藥理學》、波蘭《藥理學通報》上的論文,除與上述項目重復的資金來源外,還有國家博士后科學基金(編號20070411201)。
上述基金和項目至今都未出面說明到底是否資助了造假論文。記者致電其中一家資金提供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該基金會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正在調查此事,尚未有結果。
“一般情況下,即使發現資金使用不當,處罰措施也僅為限制該項目負責人日后的新項目申請。”這位工作人員解釋說,“我們這個基金并不是一定資助下去就要看到成果的。”
另一位曾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的學者則對記者直言,學術資助“仿佛就在做慈善事業,錢給了你了就不管了”。
更多閱讀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編譯|未玖Nature,26September2024,Volume633,Issue8031《自然》,2024年9月26日,第633卷,8031期天文學AstronomyAtemperatesupe......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科學網APP論文頻道上新100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頻道覆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等8大領域,并細分100多個二級學科,收錄期刊1600本(持續增加中),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論文信息,打造您......
編譯|劉如楠如果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導師抄襲發表,你會怎么做?作為學生,很多人可能會有所顧慮不敢發聲。但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博士后卻絕不忍氣吞聲,她在與導師溝通無果后,決定公開此事。在她的要求下,這篇論文被期......
針對有關論文圖片重復的質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肝臟外科日前作出回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肝臟外科通過其微信公眾號發布的說明稱,8月29日,肝臟外科自pubpeer網站上得知,學術打假人......
北京時間8月16日凌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最新論文,揭開疑似生物大滅絕事件“罪魁禍首”希克蘇魯伯隕石的來源和性質。在最新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評估了從白堊紀-古近紀界線(K......
知網第一篇被引量破2萬的論文產生。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官方微信公眾號在8月14日晚間發布消息:至2024年8月14日為止,溫忠麟和葉寶娟發表在《心理科學進展》(2014年)的《中介......
·OpenAI內部既想守住透明度承諾,又想留住用戶。調查顯示,近1/3的ChatGPT用戶會因為反作弊技術而減少使用。·OpenAI員工擔心水印可通過簡單技術被刪除,比如把文本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再轉換回......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貴元被舉報強制猥褻一事引發輿論關注。在接獲舉報24小時內,中國人民大學完成調查,通報稱舉報情況屬實并開除了王貴元。此外,陜西師范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太原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