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腦所將為深圳其他科研機構、臨床醫院、生物公司等腦科學與腦技術發展提供公共技術支撐和最大程度的人才、資源、技術共享的服務平臺;為深圳腦科學和腦技術研發方面培養一流的人才;也為進一步整合國際和國家的創新資源,服務于深圳針對“腦疾病”的實際需求,為產業轉型作出實質的貢獻,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創新驅動。
近幾年,歐洲和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紛紛推出大型腦研究計劃。以美國為例,2013年奧巴馬政府公布“推進創新神經技術腦研究計劃”,被稱為人類基因組計劃以來最為宏大的生命科學研究計劃。
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聯合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該所所長王立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作為深圳先進院的第六個研究所,腦所承載著深圳腦科學前沿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希望。”
今年3月11至12日,香山科學會議首次在深圳舉辦。會議主題為“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眾多國內外腦科學領域頂級院士專家“華山論劍”,圍繞國際腦與認知研究的前沿技術及發展態勢、我國非人靈長類腦與認知研究的狀況與攻關方向兩大議題進行探討。作為本次會議的承辦方,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聯合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的學術影響力進一步得到彰顯。
大腦神經環路的秘密
研究大腦神經環路將是揭開大腦工作機制、理解腦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必然途徑,而人類對大腦的研究方法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王立平向記者列舉了光遺傳學神經調控技術的出現就依賴于基因工程改造、光學物理學、神經生理學、電子信號工程等多學科的融合。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早年公布的數據: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各類腦疾病的醫療負擔占全國醫療負擔的首位。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王立平指出:“理解腦疾病的發病機理,研發針對腦科學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以及腦疾病診療新技術是腦科學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
在過去幾十年內,大腦疾病的新藥開發主要基于應用大、小鼠研究中獲得的數據,但利用鼠類模型為研究對象證明有“治療效果”的藥物,最終由于臨床研究中的受挫,很多制藥公司因無法承受持續投入而退出。因此,建立新的靈長類疾病模型,用于腦疾病機理和新藥靶點的研究,成為共同期待。
王立平說:“如果我們的動物模型取得成果,將喚起眾多制藥公司重新開發治療腦疾病新藥的激情,世界各地的生物制藥公司將可能被吸引到深圳,利用這里的實驗平臺開發新藥。”
高交會見證腦所成長
2014年11月16日,在第十五屆高交會上,國際數據集團高級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研究所所長羅伯特·德西蒙教授,轉基因腦疾病動物模型及機理研究領域國際頂級專家、MIT教授、光遺傳學研究開拓者之一馮國平教授和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為腦所籌建揭牌。
兩年后的高交會上,2016年11月19日,在科技創新論壇暨先進院十周年匯報會上,深圳先進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共建的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正式去籌成立,并由羅伯特·德西蒙任名譽所長,馮國平任首席科學家顧問。
與此同時,腦所國際學術委員會也正式成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葉玉如院士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學術委員會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樹民教授,諾貝爾獎得主、來自MIT的羅伯特·霍維茨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駱利群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教授、趙繼宗教授,MIT-布羅德研究所張鋒教授等。
羅伯特·德西蒙表示:“MIT麥戈文腦所與深圳先進院是真正的合作伙伴關系,雙方的團隊緊密協作,實實在在推進各項工作,解決科學問題并取得各項進展,可以說這是最好的協同合作模式”。
王立平介紹,在過去的兩年中,腦所從籌建初期的45人發展到如今99人團隊,試驗場地從1000平方米增加到3000平方米,獲得了廣東省創新團隊和深圳市孔雀團隊的支持,累計承擔國家級重點項目54項,經費總額達到5800余萬元,在神經環路調控等方向取得了前瞻性突破。
夯實基礎 探索前沿
“腦所的籌建得到了深圳市引進海外創新團隊的支持,這也是深圳市在配置全球創新要素、推動國際合作、建立全球創新高地的重要舉措。”王立平稱,“腦所旨在推動基因編輯技術制備非人靈長類腦疾病模型用于腦認知研究,同時開發新的藥物,最終受益于人類的大腦健康。”
腦所是一個跨越太平洋的合作平臺,也引來了世界一流的制藥公司前來深圳先進院洽談合作。
2016年11月2日,有關情緒神經環路研究的《自然》學術會議在深圳開幕,此次為期三天的國際研討會由深圳先進院、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自然—神經科學》期刊共同舉辦,這是國內首次舉辦的本領域專題研討會。腦所向業界學者展示了高水平的技術和開放包容的氛圍。
腦所一邊建設,一邊夯實基礎、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多項技術突破:解決了領域中爭議多年的科學問題,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大腦先天的對突發威脅的“防御系統”,將對腦疾病的發生和人工智能中的快速防御功能研發有重要指導價值;國際上首次發現了慢性疼痛導致焦慮、抑郁的大腦環路,為研究治療疼痛導致的抑郁提供了新靶點。
王立平補充道:“在帕金森病干預研究中,我們團隊率先證實大腦中一類特定細胞有重要貢獻,為帕金森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線索;此類細胞還可以作為干細胞的微環境,影響干細胞分化和修復帕金森病中的受損的腦網絡,從而也為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提供新方案。”
截至目前,腦所的相關成果累計發表了五篇《自然》子刊文章;核心技術獲批ZL20余件;核心技術,如光遺傳技術已經累計輻射到境內外近350家實驗室。
腦所的未來將是怎樣的?王立平表示,在過去兩年的籌建過程中,腦所的發展態勢和取得的成績已經得到國際和國內的廣泛關注。希望未來通過團隊的努力,將腦所在深圳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非人靈長類腦科學和腦技術”的創新載體。
未來,腦所將為深圳其他科研機構、臨床醫院、生物公司等腦科學與腦技術發展提供公共技術支撐和最大程度的人才、資源、技術共享的服務平臺;為深圳腦科學和腦技術研發方面培養一流的人才;也為進一步整合國際和國家的創新資源,服務于深圳針對“腦疾病”的實際需求,為產業轉型作出實質的貢獻,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創新驅動。
戴瓊海(中)、吳嘉敏(右)和團隊成員操作“超級”顯微鏡當一段悅耳的音樂響起,大腦中數以億計的神經元是怎樣迅速活躍起來的?好端端的一個細胞,是如何變異,一步步變成惡性腫瘤的?當病毒侵入人體,免疫系統是如......
“頭腦一熱,我就答應了。”這就是邱收與他人生中第一篇學術代表作結緣的時刻。2019年底,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以下簡稱腦智中心)徐春研究員正籌劃著“放大招”:為大腦中大名鼎鼎的海馬區......
作為研究人類認知功能機制和模擬人類腦部疾病的理想模型,獼猴在遺傳學、生理學和腦結構上與人類高度相似。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在獼猴腦部空間組織架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繪制出......
經過5年建設,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項目取得實效,一批“從0到1”的科研成果從校園實驗室走進現實:建成全球稀缺的大動物轉基因制備、飼養和實驗操作平臺,為腦科學、呼吸系統及其相關醫學研究等提供關鍵支......
12月8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熊志奇研究組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臨港實驗室,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
10月4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w)在線發表了題為DecodingEffectsofPsychoactiveDrugsinaHigh-DimensionalSpa......
7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國際生物倫理委員會”(IBC)會議發表報告,警告埃隆·馬斯克首創的腦芯片技術可能會被濫用于“神經監控”,侵犯“精神隱私”,甚至“實施各種形......
大腦由哪些細胞組成、這些細胞的空間分布有什么規律,是腦科學的基本問題。7月12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單細胞空間轉錄組揭示獼猴大腦皮層的細胞類型組成及分布規律》的研究論文,發布......
6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委員國批準總干事提議,將舉辦為神經技術行業制定倫理框架的全球對話。該行業發展迅猛且基本未得到監管,可能對人權和基本自由構成威脅。主題國際會議將于2023年7月13日在教......
你了解你的大腦嗎、大腦到底有多奇特、腦科學轉化有哪些“鴻溝”……5月26日,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探討。作為2023中關村論壇的平行論壇,中國北歐數字醫學全球創新論壇今年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