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清華大學舉辦校園開放日,除了延續往年的招生政策宣講、各院系及兄弟院校面對面咨詢等活動外,清華今年還設立了招生咨詢微博互動平臺,各省市招生組、各院系、學生代表與清華名師通過微博在線咨詢答疑。
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于涵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高考招生不僅承擔著選拔人才的重任,還肩負著培養人才的使命,因此招生中對人才的評價既要承‘前’,引導對基礎教育的多元評價,也要啟‘后’,為高校的人才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我們的目標是招到真正的好學生,因此評價標準尤其重要。學生的優秀絕不簡單等同于考試成績的優秀,更遠非高分所能涵蓋。”于涵說,這就需要建立針對考生的綜合評價體系。
于涵表示,綜合評價體系并不意味著對每個學生進行完全一樣的綜合選拔:“那是狹義的,我們理解的綜合評價體系是要因材施招,既可以把優秀的人才分成不同的類別考量,也可以對學生不同方面的才華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這是我們招生的責任,一定要把握好。”
為此,清華大學在招生工作中實施“因材施招、寓教于招、重點擴招”,不斷推進改革,用招生來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成長、力促教育公平。于涵舉例,清華的“新百年計劃”分為“領軍計劃”、“拔尖計劃”和“自強計劃”,其中“領軍計劃”旨在招收志向遠大、全面發展的學生,“拔尖計劃”面向具有學術理想的學生,“自強計劃”則致力于選拔教育資源匱乏地區優秀學生,“所謂因材施招,就是對不同類型的優秀人才施用相應的選拔方法、選拔途徑”。
自2003年教育部在全國22所高校開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至今,已有80所高校擁有了自主招生資格,有人甚至稱之為“小高考”,其公平性受到質疑。
于涵表示:“作為高考的補充,我們一定要清楚自主招生究竟補充的是什么,我認為它補充的是科學性,而不是公平性。”
于涵說,高考在我國這樣生源眾多而且大眾相對接受的考試模式下,比較高效地完成了招生考試,對社會公平的體現已做到極致,現有階段是不可替代的。但高考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是在滿足每個人需求的時候,忽略了招生選材作為教育中一個環節的科學性。在高考的評價體系中,大學幾乎沒有發言權。只要分數合格的考生,大學就必須按照招生計劃無條件錄取。
“高考作為大學招生選材的主要機制,大學居然沒有發言權,這違背科學。”于涵認為,大學的招生選拔考試,要讓大學負責任地發言,因此要允許大學進行自主招生的探討,并且公眾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如果大學剛有點探討就被指責為不公平,如果公平只是被狹義地理解為高考式的‘絕對公平’,就不要搞自主招生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改革要“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于涵認為,自主招生也應該看是否實現了這三個“有利于”,“如果自主招生的目的不是為了補充高考的公平,就不要刻意地去專門評價自主招生是不是帶來了更多公平,而要看它是不是在三個‘有利于’的方向上有了一定的推動”。
傳統意義上,高校招生與人才培養往往是“兩張皮”,招生工作只是負責將高分考生攬至麾下,很少考慮考生專業興趣、人才特征等影響后續人才培養環節的因素。
在于涵看來,招生是教育重要的環節,其不僅是招到高分考生,還要針對考生的興趣為其提供從人生規劃到專業選擇的全方位咨詢服務,同時要將學校的教育理念帶到各個中學。
為此,清華每年派出400多位招生教師去全國各地招生,主要目的不是招到更多高分考生,而是帶著任務下到基層給當地的孩子去作報告。“我們要帶給縣以下中學的孩子以希望,招不到學生沒關系,我們去作場報告,就有可能為孩子改變他們的一生作一點貢獻。”于涵說。
于涵表示,高考招生不僅要把教育的理念、成果,教育的希望帶給學生,承基礎教育的“前”,還要體現教育的科學和責任,讓培養人的人來選才,以啟人才培養的“后”。
于涵認為,大學招生自主權從長遠來看一定要擴大,但自主招生一定要在一個負責任的、科學的探索方向上推進。“因為高考招生本質上是大學選才,如果大學對這事都不負責任了,還能指望誰呀?”
在各高校自主招生的探索中,由于對自主招生認定的名額以及降分多少沒有統一規定,有的學校為了爭取更多生源,會發放更多認定名額或以更高的降分幅度來“哄抬物價”,此舉也被人質疑為“掐尖”。
對此,于涵認為,高校對自主招生的目的要有充分共識,教育管理部門也可對自主招生“市場” 采取更加獎懲分明的管理措施,確保高校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積極探索自主招生改革;當自主招生還捆綁于高考招生體系內時,不用過于在意它是否“完全自主”。“當大學有自主權的時候,我們選才、育才的理念才能真正體現出來。但如果在現階段一味強調大學自主,那有可能將大學推至高考的對立面上,導致步履維艱。”
當地時間11月6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21屆IETF大會上,國際互聯網協會將2024年度喬納森·波斯塔爾獎授予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星。據悉,國際互聯網協會在頒獎詞中表示:“李星教授是中國......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據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消息,9月11日,著名數學家、日本學士院院士深谷賢治(KenjiFukaya)在清華大學雙清綜合樓開始了他入職清華后的第一課。深谷賢治深谷賢治,1981年在東京大學獲得數學......
本報北京電(萬恒易、宋曉微)日前,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武劍教授團隊主導研發的我國首個基于專病的醫學人工智能模型——靈犀醫學腦血管病專病大模型正式發布。作為數字診療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在給學生上課。清華大學供圖(資料圖片)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簡稱“姚班”)、量子信息班、人工智能班,持續引領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成立清......
清華學生正在參加體質測試。清華大學供圖8月15日,清華大學舉行2024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典禮結束后沒幾天,該校自動化系大三女生常瀟予就在朋友圈發了一則招新啟事,歡迎剛入校的學妹加入系女子排球隊。“我們......
近期,國內多所高校在其發布的研究生招生考試調整通知或招生簡章中,明確提出將延長研究生學制。此舉引發了廣泛的關注。比如,廣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于今年7月底發布公告,將教育學部和文學院的多個學科教學......
清華新聞網8月29日電 水在常溫下呈液態、冰的密度比水小、DNA的雙螺旋結構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現象背后都有氫鍵的存在。由于鋰元素與氫元素的相似性,鋰鍵作為與氫鍵相對應的化學鍵于上世......
直播時間:2024年8月30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73131739152......
乙酰膽堿通過廣泛的膽堿能神經支配調節多種認知功能。然而,特定的膽堿能亞群、回路和識別記憶的分子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2024年8月26日,清華大學魯白及首都醫科大學YangFeng共同通訊在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