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5-20 17:36 原文鏈接: 清華“太極”光芯片:采用最古樸思路,“苦熬”而成

    近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帶領課題組成員,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課題組組成交叉研究團隊,在智能光計算芯片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相關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

    他們首創干涉-衍射分布式廣度光計算架構,研制了全球首款大規模通用智能光計算芯片——太極(Taichi),其系統級能效為每秒每焦耳160萬億次運算,超越主流商用AI芯片3個數量級,為后摩爾時代高性能智能計算開辟了新路徑。

    太極芯片首次賦能智能光計算實現超過1000個類別的自然場景圖像分類,以及跨模態內容生成等智能任務,可為AI大模型、智能無人系統、通用人工智能(AGI)等提供強有力的算力支持。

    在這項研究初期,團隊一度遭遇很大的困難。令研究者感慨的是,他們最終通過回顧上世紀80、90年代甚至更早期的經典成果,突破了研究瓶頸。他們表示,正是這種追求初心的態度使得研究團隊能夠不受時代局限,不受潮流影響,始終保持對科學問題本質的關注和熱情,從而產生新的突破。

    圖片

    Science論文截圖

    一加一大于二

    光具備傳播速度快、表征維度多、計算功耗低等物理特性,智能光計算成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國際交叉前沿,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研究團隊針對大規模通用智能光計算難題,摒棄了現有光計算沿用傳統電子深度計算的范式,提出分布式廣度計算架構,構建深度淺但寬度廣的光神經網絡,整體架構可重構、可復用。

    與傳統的深度計算層層堆疊的方法不同,太極通過將復雜智能任務化繁為簡,拆分為多通道、高并行的子任務,同時為子任務單獨組織集群、分配計算資源,從而實現復雜任務的高效處理。

    受“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啟發,研究團隊以光的干涉和衍射表征“兩儀”,建立干涉-衍射片上聯合傳播模型。

    “通過融合干涉的靈活可重構特性和衍射的大規模高并行特性,以辯證統一的理念實現干涉-衍射智能光計算。這種統一使得太極光芯片不僅具有可重構通用計算能力,也具備高通量并行計算能力,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論文共同一作、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徐智昊解釋道。

    圖片

    太極芯片。受訪者供圖

    最古樸的思路

    研究初期,團隊沿用了電子計算的深度學習架構以構建大規模智能光計算,然而,推進了半年就遇到了瓶頸:隨著層數的增加,計算規模與計算精度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過去,我們構建網絡結構大多是沿用電計算架構,卻發現光的優勢和潛力無法在電的架構中發揮出來,如同籠中困獸。通過理論建模和分析發現,是電的架構‘囚禁’了光的能力,也就是說現有的深度神經網絡的架構并不適合智能光計算。”方璐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為了掙脫瓶頸,研究團隊決定走出固有電架構思維的舒適區,尋求新的架構突破。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上世紀80、90年代甚至更早期有關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的經典研究成果。在這些可能被遺忘的想法和經典智慧中,通過重新審視和借鑒,他們找到了突破當前困境的關鍵:回到最古樸的思路——做寬、做淺。

    在方璐看來,回顧經典也是回歸科研的初心,放下對潮流的盲從。這種追求初心的態度使得研究團隊能夠不受時代局限,不受潮流影響,始終保持對科學問題本質的關注和熱情,從而發現新的思路、提出新的理論。

    太極光芯片的誕生是交叉學科合作的結晶,腦科學研究也為太極光芯片的架構研發提供了重要思路。有腦科學的研究提出“淺腦理論”,即大腦以淺層扁平架構形成大規模的并行計算單元。從感知到運動,甚至意識,各腦區都在這個淺層網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腦科學的系列成果帶給我們的研究很多啟發。”方璐補充道。

    “苦熬”芯片

    然而,推翻構架僅僅只是個開始。接踵而至的是另一個艱巨的挑戰:芯片研制。

    太極光芯片是研究團隊歷時3年不懈努力,歷經無數次失敗和挑戰后,所收獲的成果。

    在芯片研發的漫長征程中,流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里程碑,它標志著研究團隊的理論概念將要轉化為實際可制造的芯片。對于方璐和她的研究團隊來說,這個階段充滿期待和焦慮。

    “流片周期通常需要3到6個月,等待芯片加工完成是一件很焦灼的事情。團隊希望芯片快點回來,進入下一階段的測試;同時又擔心流片的效果不好。這意味著要從頭再來一遍,時間成本很高。”方璐說。

    研究團隊第一次流片時,等待了4個月,結果不盡如人意。他們不得不從零開始,重新審視每一個細節,尋找可能存在的問題。經過2個月的調整和優化,又等了6個月,第二次流片結果送回時,團隊成員們露出來了開心的笑容。

    在這項研究研究中,太極光芯片的實驗成果是團隊共同“苦熬”出來的。

    “為了讓實際實驗結果達到理論仿真的預期,我們不斷調整和優化實驗系統。每一次實驗都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類似的過程重復‘上演’了百余次,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將千分類智能任務的準確率做到90%,最終以超出預期的結果結束了這場‘持久戰’。”徐智昊告訴《中國科學報》。

    圖片

    方璐(左一)和課題組學生(中間為徐智昊)在實驗室。杜珊妮攝

    挑戰傳統

    2023年9月,團隊第一時間投稿給了Science編輯部。論文在3天后送審,1個多月后,研究團隊就收到了第一輪審稿意見。

    “審稿人對太極光芯片的架構思路產生了意見分歧。深度學習發展至今,深度神經網絡已經成為主流的智能計算架構。”方璐說。

    研究團隊堅持自己的觀點,用更多的理論和實驗證據說服審稿人。第二輪審稿結束后,他們的論文被順利接收了。

    今年是方璐從事科學研究的第17年:她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現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長聘副教授。

    大規模光電智能計算是方璐團隊一以貫之的研究目標,整個團隊為實現這一目標構建了縱向并行、橫向聯網的路徑規劃。

    “團隊成員都有各自獨立的研究問題,在并行探索路徑的同時,彼此之間也會進行交叉合作,開展原創思想的交流碰撞。‘路漫漫其修遠兮’,研究團隊將會不忘初心,在大規模智能光計算的路徑上持之以恒地求索。目前我們正在搭建芯片的應用系統,為產業化提供可行的方案。”方璐補充道。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1203

    相關文章

    開創“寒武紀”

    回憶起和弟弟陳天石——如今的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寒武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一起鉆研深度學習處理器芯片的歲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計算所)副所長、處理器芯片全國重點實驗室主......

    沈緒榜的中國“芯”

    “科技在發展,腳步不能停。”這是沈緒榜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幾乎每年大年初一,當人們在家享受著節日愉快和天倫之樂時,沈緒榜仍在辦公室沉浸于茫茫科海之中,沒有疲倦,不知辛苦。2024年8月16日凌晨1時......

    這家“教授創業公司”官宣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

    9月2日,有著濃厚教授創業背景的科技創業公司“無問芯穹”(InfinigenceAI)宣布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至此,在成立短短1年4個月內,無問芯穹累計已完成近10億元融資。作為一家AI算力技術初創......

    美國將向芯片制造商德州儀器撥款16億美元

    8月19日,美國芯片制造商德州儀器(TexasInstruments)周五(8月16日)表示,將從美國商務部獲得高達16億美元的直接補助和30億美元貸款,以支持其在美國國內新建的三座工廠。目前,德州儀......

    硅光子芯片讓“量子羅盤”更小更精確

    科技日報北京8月14日電(記者張佳欣)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利用硅光子微芯片組件,執行了一種名為原子干涉的量子傳感技術。這是一種測量加速度的超高精度方法,也是研發無需全球定位系統(GPS)信號也......

    清華交叉團隊突破智能光計算訓練難題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方璐教授課題組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課題組另辟蹊徑首創了全前向智能光計算訓練架構研制了“太極-II”光訓練芯片實現了光計算系統大規模神經網絡的高效精準訓練該研究成果以“光神經網絡全前向訓......

    我國科學家成功開發人造藍寶石介質晶圓

    支撐 經過多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成功研制出一種人造藍寶石作為絕緣介質的晶圓,為開發低功耗芯片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這一成果8月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隨著電子設備不斷小型化和性能要......

    用AI自動設計芯片?計算所取得重要進展

    芯片設計是一項非常挑戰且耗費人力和資源的工作——通常需要由工程師團隊編寫代碼,然后在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的輔助下生成電路邏輯;針對人工編寫的代碼,工程師團隊需反復對其進行迭代的功能驗證和性能、......

    計算所在芯片全自動設計研究方向取得進展

    芯片設計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且耗費人力和資源的工作。通常需要由工程師團隊編寫代碼,然后在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的輔助下生成電路邏輯。針對人工編寫的代碼,工程師團隊需反復對其進行迭代的功能驗證和性......

    北大團隊成功研發世界首個碳納米管張量處理器芯片

    北京大學電子學院碳基電子學研究中心彭練矛-張志勇團隊,在下一代芯片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個基于碳納米管的張量處理器芯片。該芯片采用新型器件工藝和脈動陣列架構,將3000個碳納米管晶體管......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