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鑒于多年來渤海萊州灣海域第四類和劣于第四類的海水已占到整個海灣面積30%,漁業資源衰退嚴重,今年山東將在渤海海域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提高海洋環境保護門檻。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環保處處長段建文在《2012年山東省海洋環境公報》發布會上說,渤海環境壓力依然很大。山東濱州、東營、濰坊、煙臺等四市30多個縣(市、區)瀕臨渤海,環渤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海洋環境產生了巨大污染,渤海海域還是山東溢油高風險區,分布油井近1300多口。
“渤海三大灣之一的萊州灣是山東重要的濱海濕地分布區、產卵場及漁場,有黃河、小清河、彌河等多條河流注入。”段建文說,2006年以來,萊州灣主要河流入海斷面水質多為劣五類,第四類和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的面積約占整個海灣面積的30%;2007年以來,萊州灣魚卵仔魚數量持續下降,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傳統產卵場、索餌場、漁場功能受到破壞。
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表示,今年起,山東將在渤海海域試點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并建立“區域限批制度”,同時開展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試點,以嚴格環境準入。
渤海“三面環陸”,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性內海,處在遼寧、河北、山東、天津三省一市之間。由于封閉性強,渤海自身水體交換極為緩慢,納污凈化能力非常有限,環境承載能力很弱。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全球16個研究單位的24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布了涵蓋2022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變化研究報告。該報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16.shtm為了獲得海洋環境預報數據,趁著大風天氣出海做實驗;深海探礦試驗成功,激動地喝了一口......
來自法國索邦大學和智利南方大學的研究人員拉瓦特等人,最近通過嚴格的控制實驗,揭示了非綠色植物紅藻,竟然可在水生環境中傳粉“生殖”,刷新了人們的認知。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訪問學者、英國北安普頓大學杰夫......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聯合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周國議在導師宋之光研究員指導下,聯合南寧師范大學和廣東海洋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研究闡釋了南海北部灣全新世以來的海洋環境變化。相關......
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讓海洋生態保護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
12月10日,由我國提出編制的ISO23040:2021《海洋環境影響評估(MEIA)—海底區海洋沉積物調查規范—間隙生物調查》經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批準正式發布。該標準由我國與美國、英國、俄羅斯......
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海洋環境中生物污損問題日益嚴重。近幾年來,以半導體為基礎的新型綠色光催化防污技術得到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段繼周課題組研究員張杰與哈爾濱工業大學聯合構建出一種新穎的P摻雜M......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大洋環流及潮波動力學團隊研發并布放在海南島東部海域的準實時潛標觀測系統,成功抵御12級臺風“圓規”的直接影響,第一時間回傳了臺風經過期間的海流資料。潛標是深遠海海洋環境......
安捷倫科技公司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為加強長期合作,宣布共建合作實驗室。雙方將依托該實驗室,深入生態海洋新污染物分析等環境熱點領域,開發更前沿解決方案,助力實現“十四五”中“美麗海灣”的目標。國家海洋......
根據《海洋環境保護法》,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編寫《2020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海洋公報》)。《海洋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海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