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篇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的研究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來自杜克大學癌癥研究所的研究發現,一款突破性的病毒療法顯著延長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命。
研究人員們使用的是一種經過改造的脊髓灰質炎病毒。它能針對表達CD155的腫瘤細胞,選擇性地入侵并進行復制,最終導致腫瘤細胞的裂解。
這款病毒的潛力在于:
2年生存率:21%,已經比歷史數據(14%)高出50%。
3年生存率:治療組的生存率同樣為21%,歷史數據僅為4%,足足高出5倍之多。
近日,來自阿拉巴馬大學(UAB)研究表明,一種經過基因改造的皰疹病毒——G207被注入惡性腦瘤時可進行復制,該病毒能殺死腫瘤細胞并釋放復制的病毒以殺死附近的腫瘤細胞。此外,該病毒通過身體的免疫系統可以誘導強烈的免疫反應來攻擊腫瘤。
在目前的試驗中,6名兒童患者接受了G207治療,尚沒有發生劑量限制性毒性或嚴重的副作用。其中,5名患兒有病毒殺死腫瘤的證據,其中包括在沒有接受任何其他治療的情況下,18個月以上的患兒對病毒治療產生持續反應。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G207是安全的,并且對于惡性腦腫瘤的兒童是可耐受的,”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格雷戈里·弗里德曼博士表示,“初步證據表明這種皰疹病毒療法治療腦瘤的有效性。該研究下一階段將測試G207的安全性,并且結合單次低劑量輻射,用于在病毒接種后24小時內,增強病毒復制和對腫瘤的免疫應答。”
UAB也正在開發第二代病毒M032,并在UAB進行成人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試驗。M032通過誘導腫瘤細胞合成并分泌IL-12,可引起更強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它還抑制新血管的產生,從而切斷腫瘤細胞的血液供應,阻斷氧氣和必需營養素。
溶瘤病毒的種類與機制
許多病毒具有天然殺死癌癥的能力,而且一些公司一直在研究工程病毒以靶向某些腫瘤類型,比如皰疹病毒、痘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進行基因改造后的病毒能夠特異性地攻擊、破壞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損傷較小。
這類肩負偉大使命、其貌不揚但身懷絕技的病毒,就是溶瘤病毒。由于病毒的特性,這種療法既可以系統施用,也可以局部施用,對原發和轉移性腫瘤進行治療。
有趣的是,腫瘤天生就很適合成為溶瘤病毒的攻擊對象——當諸如RAS、TP53、RB1、以及PTEN等基因出現變異后,癌細胞的抗病毒感染能力會變弱,給了溶瘤病毒可乘之機。
無論是天然溶瘤病毒還是經后天修飾或改造過的溶瘤病毒,都具有細胞毒性和對腫瘤組織的趨向性,能選擇性地感染腫瘤細胞并在其中進行復制,新生成的病毒顆粒會被釋放,進一步感染周圍的癌細胞。
它不僅能對腫瘤進行直接殺傷,還有望刺激人體的免疫反應,增強抗腫瘤效果。概括而言,溶瘤病毒的溶瘤作用機制都具備以下特點和共性:
1、病毒的直接溶瘤作用
2、激活抗腫瘤免疫反應:
(1)促進腫瘤相關抗原的呈遞與識別能激發潛在的I類干擾素反應,刺激趨化因子的生成,從而募集T細胞激發免疫反應;
(2)編碼T細胞趨化劑,直接招募T細胞;逆轉腫瘤細胞對參與抗原呈遞的通路和I類MHC的下調,從而激發T細胞的識別
(3)誘發TNF、IL-1β、以及補體的反應,上調內皮細胞上選擇素的表達,為T細胞的浸潤提供關鍵信號;
3、提高腫瘤細胞對放化療的敏感性
4、具有治療作用的外源基因的表達
5、破壞改變抑制性的腫瘤微環境,直接殺死免疫抑制性的細胞
溶瘤病毒的臨床應用進展
FDA獲批
2015年安進(Amgen)公司的T-Vec正式獲批,成為美國FDA批準的首個溶瘤病毒療法。
T-VEC是一款基因改造后的皰疹病毒,用于治療晚期惡性黑色素瘤,給藥方式是瘤內注射。T-Vec的上市證實了溶瘤病毒作為抗癌療法的可行性,同時也“喚醒”了這一領域的發展。
CFDA獲批
我國第一個批準的溶瘤病毒是上海三維(sunway)生物技術公司研發的H101基因修飾溶瘤腺病毒,其在2005年獲得CFDA批準上市,用于治療頭頸部腫瘤。
臨床III期
Oncolytics生物技術公司的Reolysin正處于治療頭頸癌的III期臨床試驗。臨床資料顯示,這個III期臨床試驗顯示獲得了統計學意義的腫瘤縮小;此外,結腸、直腸癌的早期結果總共有31項臨床研究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中,其中包括許多Reolysin試驗以及各種實體腫瘤的標準化療方案等。
臨床II期
1. Jennerex公司的JX-594目前正處于肝細胞癌的II期臨床試驗階段, JX-594是胸苷激酶缺失的痘苗病毒并融合了GM-CSF。
2. Seneca Valley病毒(NTX-010)和(SVV-001)是溶瘤型小核糖核酸病毒,用于治療小細胞肺癌和神經母細胞瘤;
3. ColoAd1由Psioxus Therapeutics 公司使用定向進化的方法開發的溶瘤病毒, 已成功完成了臨床I期試驗。這些患者使用的病毒樣品經過靜脈內遞送后顯示在腫瘤部位內病毒大量復制而正常組織影響甚小。
4. Cavatak 是一種柯薩奇病毒,正處于惡性黑色素瘤治療的II期臨床試驗中。
5. ONCOS-102是編碼人GM-CSF的人血清型5/3腺病毒,其經過優化以誘導癌癥患者的全身性抗腫瘤T細胞應答。對惡性胸膜間皮瘤的治療已經進入II期臨床試驗。
臨床I期
1. Virttu Biologics的SEPREHVIR(HSV-1716)完成膠質母細胞瘤、頭頸部鱗狀細胞癌和黑素瘤的I期臨床實驗;
2. Oncos Therapeutics公司的CGTG-102(Ad5 /3-D24-GMCSF)已經在公司AdvancedTherapy Access Program中用于治療200名晚期癌癥患者。
3. 由Genelux開發的GL-ONC1處于靜脈給藥用于實體瘤的臨床實驗Ib階段。正在進行其他試驗,包括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的胸腔內給藥,晚期腹膜癌病人腹腔注射,腹腔內注射復發卵巢癌在頭頸部癌癥。(數據來源:腫瘤)
其他研究進展
今年2月,默克公司以3.94億萬美元收購一家主要研究溶瘤病毒的澳大利亞公司。5月,強生旗下公司楊森宣布將收購擁有T -Stealth溶瘤病毒平臺生物醫藥公司BeneVir Biopharm,推進臨床前候選藥物作為單獨療法或與其他免疫療法聯用,治療如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等實體瘤。
最近,百時美施貴寶(BMS)與英國的PsiOxus Therapeutics公司合作開發的溶瘤腺病毒療法藥物。這種名為NG-348的治療方法是利用病毒將兩種治療基因直接轉移到腫瘤中,從而招募免疫細胞攻擊癌癥。
其它值得關注的公司還包括Viralytics公司,該公司正在研究治療幾種腫瘤類型的柯薩奇病毒,Oncolytics Biotech公司正在進行呼腸孤病毒制劑轉移性乳腺癌的晚期臨床試驗。
國內方面,中山大學顏光美團隊“溶瘤病毒M1”項目成為該領域國內關注的焦點。該團隊還證明了溶瘤病毒M1可以誘導腫瘤細胞釋放具有細胞毒性的因子,進而殺傷這些細胞周圍尚未感染溶瘤病毒M1的腫瘤細胞,然后研究人員利用第二線粒體激活因子類似物(SMCs)聯合這些細胞因子,強化細胞因子的殺傷效應。
這種SMCs和溶瘤病毒M1共同觸發腫瘤細胞間的“自相殘殺”,可以認為是一種殺滅腫瘤的全新方式。
致命的腦膠質瘤
腦腫瘤是兒童中最常見的實體瘤,而膠質母細胞瘤等侵襲性類型的存活率極低:診斷后五年內低至10%。惡性膠質瘤發生于腦部,最重要的是它與正常腦部組織基本沒有明顯界限,采用手術難以完全切除,而且對放化療也不敏感。
國內流行病學統計資料顯示,膠質瘤已經成為35-54歲腫瘤患者第三位的死亡原因。在全球,每年惡性腦膠質瘤無情地奪去18~60萬中青年人的寶貴生命。
除此之外,通過手術,放射和/或化療成功治療的腫瘤也具有高復發率和最終死亡率。對于膠質母細胞瘤而言,復發幾乎等于“無藥可治”。因此怎樣有效的治療惡性膠質瘤一直是醫學界的難題。
膠質瘤的治療領域近年來雖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成果并不顯著。傳統的膠質瘤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輔助化療-放療聯合治療,然而尚未達到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及預后。
腦膠質瘤治療最新進展
近年來,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新的方法不斷涌現,然而在總生存率方面獲益并不明顯。因此亟待開發新的技術新的治療策略來有效緩解膠質瘤的進展。本文盤點了目前針對腦膠質瘤的治療方式和最新進展。
1、基因療法
主要有自殺基因治療、免疫基因治療、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療、溶瘤腺病毒治療。
部分進入臨床試驗的溶瘤病毒治療腦膠質瘤項目
2、免疫治療
(1)被動免疫,其中包括放射性免疫治療、應用單克隆抗體的腦膠質瘤抑制策略;
(2)過繼免疫療法,主要為過繼性T 細胞以及殺傷細胞的免疫療法;
(3)主動免疫療法,主要有全膠質瘤細胞疫苗、與腦膠質瘤抗原相關的合成肽、DC疫苗等
目前,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凌鋒教授主持的復發性膠質瘤靶向免疫治療臨床研究項目《CAR-T細胞免疫療法在惡性腦膠質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研究》(clinicaltrails.gov,注冊號 NCT03423992)已經啟動,正在公開招募高級別腦膠質瘤復發患者。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正在開展一項重組抗PD-1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的比較臨床研究,研究藥物為“杰諾單抗注射液”,該項研究已經獲得CFDA批準。
Tocagen生物公司的“Toca 511 & Toca FC”用于高級神經膠質瘤(HGG)治療,此前已經獲得FDA的突破性療法指定,目前Toca 511& Toca FC處于臨床II/III期研究階段。
3、干細胞治療
有報道顯示,神經干細胞( NSCs) 移植技術早已經應用于神經系統多種疾病的治療。目前,由南開大學陳悅教授團隊經過近九年攻關的編號為ACT001的抗腦膠質瘤干細胞藥物,獲得了FDA孤兒藥資格認定,正在進行臨床Ⅰ期研究。
4、分子靶向治療
所謂的分子靶向治療即主要針對瘤體組織或瘤體細胞上的某些特殊傳導通路上的特異性分子,使其成為能夠與某些抗體或配體發生特異性結合的靶點,最終導向殺滅腦膠質瘤細胞。
VEGFR靶向藥物貝伐珠單抗是目前腦膠質瘤FDA獲批的靶向藥物,它對無進展生存期的延長作用曾令醫學界備受鼓舞,但隨后其被證實在總生存期延長方面表現平平,未能延長總生存期。目前,貝伐珠聯合化療藥物、病毒載體、放療及與免疫藥物對比的臨床Ⅲ期正如火如荼的開展,我們拭目以待。
EGFR類抑制劑,目前在Ⅱ期試驗的藥物有艾樂替尼、ABT-414、Sym004、PF-299804、阿法替尼、西妥昔單抗、Tesevatinib等。
2017年,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BRAF抑制劑的6名患者對治療響應顯著,腫瘤縮小49%到80%。一項臨床Ⅱ期試驗結果表明,成人復發低級別膠質瘤使用mTOR抑制劑依維莫司后疾病較穩定,半年PFS為84%,一年PFS為47%。
溶瘤病毒療法能否成為
治療腦膠質瘤的有效手段?
目前,腦膠質瘤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手術后復發、轉移,放化療副作用大,因此如何減輕副作用的同時,保證治療效果得以維持,才是治療腦膠質瘤的最佳方式。
“高級別膠質瘤確診后是一種毀滅性的癌癥,”弗里德曼說。“在過去10到15年間,我們在開發有效療法方面取得的進展甚微。病毒免疫療法在治療惡性腦腫瘤方面顯示出巨大的希望,但仍需進一步研究。我認為我們正處于一個重大發展的浪尖。”
新的溶瘤病毒,如麻疹病毒、牛痘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以及重新設計的各類病毒和新的治療策略的出現,為人類攻克腫瘤賦予新的希望。隨著對各種溶瘤病毒生物學特性的進一步了解,以及抗腫瘤機制研究的深入,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溶瘤病毒在臨床治療膠質瘤中會更有作為。
最近法國科學家在《自然綜述臨床腫瘤》雜志發表一篇綜述文章介紹現在溶瘤病毒以外溶瘤療法的進展和前進方向(Oncolysiswithoutviruses—inducingsystemicanticance......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APatient-DerivedGlioblastomaOrganoidModelandBiobankRecapitulatesIn......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海德堡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描述了大腦中的神經元如何與侵襲性膠質母細胞瘤建立連接從而觸發腫瘤生長。這種新的腫瘤激活機制為臨床試驗提供了起點。相關研究結果于2019年9月18......
盡管細胞毒性T細胞使用許多不同的效應途徑殺死受感染或者癌變的細胞,但是它們通常不能有效地清除實體瘤。在某些情況下,T細胞根本無法進入致密的腫瘤組織。在其他情況下,T細胞遭受衰竭,無法發揮效應功能。腫瘤......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8日發表的一項癌癥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利用病毒靶向癌細胞——利用一種溶瘤病毒成功延長了兩種不同類型兒童腦腫瘤模型小鼠的存活時間。這些發現促使研究人員利用該病毒展開了一項長......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誘發膠質母細胞瘤的突變位點,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惡性腦瘤,研究者指出,從腫瘤中分離出來的神經干細胞或許就是含......
上周,一篇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的研究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來自杜克大學癌癥研究所的研究發現,一款突破性的病毒療法顯著延長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命。研究人員們使用的是一種......
上周,一篇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的研究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來自杜克大學癌癥研究所的研究發現,一款突破性的病毒療法顯著延長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生命。研究人員們使用的是一種......
膠質母細胞瘤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中常見的癌癥。通常情況下,包括化療、手術、放療等傳統療法在內的多種治療手段并不能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由于腫瘤的侵襲性很強,而且腫瘤所在的大腦其功能對......
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分子交流通路在決定麻疹病毒溶瘤療法治療卵巢癌和惡性腦瘤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而此前研究人員本認為腫瘤的這種通路有缺陷。這項發現促使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可以預測病人治療療效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