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阿米巴病的病原查診容易漏檢與誤診,免疫學診斷雖屬間接的輔診手段,卻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自60年代阿米巴無共生物培養建立和特異單克隆抗體問世后,提供了溶組織內阿米巴純抗原和優質工具抗體,國內外陸續發展了多種免疫診斷方法。
近年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的各種改良法應用較多。大體上,特異循環抗體的檢測在肝膿腫患者的檢出率可高達95%~100%,侵襲型腸病患者85%~95%,而無癥狀帶蟲者僅10%~40%,滴度視病情可不一致,但膿腫大者多為高滴度。
因此血清學診斷僅對急性發病患者有較大的輔助診斷價值,血清流行病學調查中,人群抗體滴度的消長水平可提示地區發病情況。單克隆抗體和DNA探針雜交技術的應用為探測宿主血液和排泄物中的病原物質提供了特異、靈敏并能抗干擾的示蹤工具。應用單克隆抗體檢測糞便、膿液內蟲源抗原及DNA探針鑒定糞內蟲種均已見有報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