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12-23 17:36 原文鏈接: 漫談北大發展與2011年院士增選(三)

      四、

      再說說幾個該打屁股的。

      物理學院——李重生、歐陽頎、孟杰、葉沿林、俞大鵬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理學院真的該反省了——十年了,整整十年,物理學院沒有當選一位院士。這十年,物理學院不是沒有努力過,從張樹霖、喬國俊,到李重生,到龔旗煌、歐陽頎、俞大鵬、孟杰、葉沿林,各個年齡段的都有;從數理學部,到信息技術科學部、技術科學部,幾乎能攙和的學部也都有,就是難以突圍。如果不是引進了王恩哥,北大物理就沒有一位40后(及更年輕)院士了!昔日無比輝煌的北大物理,如今的確甚為尷尬;組建學院

      以來的十年的確堪稱“失去的十年”!

      來細說這幾位:歐陽、俞、龔三位均是物理學院下二級單位的負責人,也都有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手,都陪榜了三次,其中俞下屆將停一次。按理說,能成為北大物理的學科帶頭人,基本條件都具備了,頻頻功虧一簣,引發的質疑已經超越了他們個人。李重生教授是在1993年就拿過國家自然科學獎的人,當屆的40項前三等獲獎人中已經捧出了46位院士和3位最高獎得主;繼去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之后,近期PRL更是連續地發,在理論物理領域難能可貴。這四位應該說都具備了當選條件的,當選與否可能真的要看各方面因素了。但是,毫不夸張地說,如果物理學院在未來兩屆仍然沒有新增院士的話,在國內物理界簡直沒人能說話了(特別是糟糕到底的凝聚態,某所長真是要負責任的)!

      物理學院必須要有危機感了。拿個簡單且公認的指標來說:自1995年龔教授和1997年歐陽教授分別入選杰青之后,到今年戴倫教授和劉運全研究員之前,十幾年的歲月中光學所和凝聚態所居然一個杰青都評不上!北大的凝聚態物理已經跌到谷底了!雖然目前北大物理在人才引進上也顯示了較好的發展跡象,但,物理學院的“千人”和“千青”雖然數量領先,仍然沒有一位是凝聚態所和光學所的。往事已矣,來者可追。無可奈何之余,仍希望即將度過百年誕辰的北大物理能否極泰來、重現輝煌。

      醫學部——王海燕、黎曉新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于長海教授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看著今年醫科院/協和一下子當選三位院士,不知道醫學部領導做何感想?更可怕的是,醫學部從2003年開始,六屆院士增選在臨床方面顆粒無收!要知道,自從中國工程院1995年組建醫藥衛生學部至2001年,歷屆從未空手而歸;而今,北大醫學部已經沒有臨床方面的非資深院士了!

      從我目前找到的資料來看這些年醫學部推出的候選人:

      2001年:科學院:王憲

      工程院:莊輝(當選)、王海燕、李家泰、張震康、徐光煒

      2003年:科學院:王憲

      工程院:王海燕、張震康、黨耕町、吳希如、徐光煒

      2005年:科學院:童坦君(當選)、王憲

      工程院:于常海、唐朝樞

      2007年:科學院:尚永豐(當選)、顧江、王海燕

      工程院:于常海、朱學駿

      2009年:科學院:尚永豐

      工程院:馬大龍

      2011年:科學院:王海燕、黎曉新

      工程院:于常海

      可以發現,自2005年開始,幾位老先生年屆七十不再參選,只剩稍微年輕一點的王海燕教授繼續戰斗——自此醫學部臨床方面就難以推出有力的人選,進入第二輪都比較困難。王海燕教授此次雖然進入第二輪,當時就不看好她——既生瑜何生亮,2009年腎內科已經當選了侯凡凡,在同一個學科方向連續兩屆都選上院士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這樣的狀況實在不符合北大醫學部應有的地位。如果不是基礎醫學院每隔一屆就產生一位院士的話,真不知道堂堂“北醫”的牌子和面子往哪擱。就在今年,醫學部唯一的年輕院士尚永豐出任天津醫科大學校長,真是雪上加霜。

      醫學是北大本世紀以來學科建設的重點,各類傾斜頗多,包括一些重要的項目也充分考慮了醫學部的份額:這幾年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增選,大半的名額都給了醫學部;去年難得的推薦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名額也給了醫學部,可惜功敗垂成。偌大的六家三甲附院,你拿得出手、能夠沖刺院士的領軍人物在哪呢?醫學部又拿什么樣的成績去迎接你的百年慶典?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濮祖蔭、張立飛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濮祖蔭老爺子恐怕也不甘心,自己2001年就拿到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近期也連續發表Nature Physics,還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而且此次空間物理學就兩位候選人,居然擠不過一個晚輩,第二輪都沒進!

      這還不是地空的危機。最悲哀的是,自1955年樂森尋學部委員之后,地空只產生了涂傳詒(空間物理方向)一位院士,地質學方面一位院士都沒選上!(董申保教授1980年當選學部委員,1984年調入北大)雖說北大地質系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被連根拔起,調給了地質大學,但仍然調入了樂森尋院士重建北大地質專業。要知道,能擁有哪怕一位1955年首批學部委員的高校和學科,現在幾乎無一不是一方霸主——北大地質這五十多年的經歷讓人唏噓。除了幾位老先生(年過七十,恐怕不會再戰斗了),其余如張立飛、陳衍景,都沒過第二輪——似乎當下的地空連有競爭力的候選人都提不出來了,這讓曾經無比輝煌、剛剛度過百年慶典的北大地質十分地難以接受。

      今天的地空從規模上講,實在不能說是一個小院系。50多位教授中只有2位973首席(其中一位還是外單位的首席),2001年之后沒有再拿過國家科技獎,暴露出地空近幾年在人才隊伍和成果產出方面的局促。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幾年重大災害、資源能源、遙感與導航等重大科研問題,使得地球科學受到了國家極大的重視。希望北大地空能借此東風,重新崛起。

      五、

      最后,簡單說說其他一些暫無近憂但需遠慮的院系。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倪晉仁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遠航教授候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孝炎院士投完了最后一次票,張遠航仍然止步第二輪--他和倪晉仁都是第一次參選,并雙雙鎩羽而歸。環科陷入了沒有非資深院士坐鎮的尷尬境地。也不能說環科不努力,張、倪二位都是2010年拿到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次年就參選了,但是……想要第一次參選就當選,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其實環科近幾年的科研表現很不錯:作為一個規模較小的理工科院系,環科的學科方向非常集中,人均科研經費、人均論文數、人均論文影響因子等都居于全校最前列,也拿出了幾項比較突出的成果。所以,相信環科培養出院士--新一代的領軍人,只是時間問題。

      工學院--陳十一、佘振蘇、方岱寧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陳十一院長執掌之下,工學院也的確努力奮發,在人才引進方面可圈可點。今年能推出三位候選人,盡管都是力學方面的,已算不錯。只是,還需要時間的積累。

      其實陳教授今年離院士只有一步之遙:去年力學界一下子故去了三位院士,正是缺人之際,而進入第二輪的力學候選人只有兩位(可巧還都是第一次參選),陳教授勝算極大,沒想到最后并沒有產生力學方面的院士。不過,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到2013年嘛。

      工學院被寄予了北京大學改善學科結構缺陷的最大希望,它的雄心絕不僅僅是在力學方面要出院士,在材料、能源、生物醫學工程、尖端裝備、航空航天、工程管理等方面,都應當有自己的院士領軍人。這不單是我的夢想,更是是陳十一的野心,也是北大的要求。

      城市與環境學院--蔡運龍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蔡教授沒能當選,其實是意料之中的事。地理學恐怕是中科院地學部勢力最小的學科,而且上屆選上了陶澍,這屆推蔡教授可能純粹是為了表示:咱們城環還不缺人。剛剛度過百歲誕辰的侯仁之先生現在是中國科學院第二高齡的院士,靜靜地頤養天年,城環現有正當壯年的陶澍院士和方精云院士分別領銜自然地理和生態學兩大領域,短期之內不至于缺少話語權。

      分子醫學研究所。

      周專教授因連選三次,本屆暫停。程和平教授據悉也在辦理恢復國籍手續,未來很可能將參選。作為北大最早試點的新體制科研機構之一,分子醫學所理應做出表率來。但也不應忽視,分子醫學所成立這八年來,尚沒有評上過一位杰青。是否意味著人才梯隊上,創始元老與年輕PI之間存在一個gap?

      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

      王選先生辭世已久,計研所也沒有什么動靜。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拿了好幾項,肖建國教授也拿到了光華工程科技獎,連提名都沒有。這是什么緣故?王選先生的衣缽還是要傳承下去的。

      心理學系。

      似乎中國心理學界只產生過一位院士:潘菽先生,那還是1955年的學部委員。科學發展到今天,神經認知科學依然成為生命科學的熱點和重點;北大也剛剛獲得了McGovern資助成立腦科學研究院,我們希望心理學系能在產生杰出的學科領軍人(院士),的確不是在難為他們。

      深圳研究生院--楊震教授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深研院日漸發展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單位,恐怕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用蓬勃向上來形容深研院的發展恐怕不為過。去年捧出了深圳第一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全職引進了吳云東院士等多位學術骨干,今年又推出了第一位院士候選人。所以,不妨以更大的耐心期待深研院更多的好消息。

      短短的文字,只能很膚淺地擺數據、說現象,無法深入,深望各位關心北大發展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相關文章

    熱烈祝賀|多名華人學者當選2022歐洲科學院院士

    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Europaea,簡稱“歐洲科學院”,)官網公布2022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今年,北京大學方精云教授、謝濤教授,復旦大學王向東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林學民教授,中......

    讓院士和青年教師“親上加親”

    不久前,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以下簡稱中石大)的校園里,一場特殊的“導師聘任儀式”正在舉行。現場受聘為“導師”的是19位兩院院士,他們要輔導的“學生”,則是該校精挑細選出的24名年齡不到40歲的青年......

    李國杰院士:算力網絡前景光明、挑戰巨大

    信息社會進入智能化新階段,信息基礎設施的主要作用已不是解決連通問題,而是為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提供充分的分析、判斷和控制能力,因此,計算能力和大數據資源成了新的信息基礎設施的關鍵。算力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

    從田間到舌尖他們為百姓餐桌添美味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如何保障糧食安全,不斷為百姓餐桌增添新美味?全國的農業等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都在為此目標不斷努力。在湖南,有這樣的一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

    【中國科學報】“院士新疆行”助力“絲綢之路”創新發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聯合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組織40余位院士、50多位專家赴新疆多地開展調研,圍繞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

    院士專家探討生殖醫學等領域新技術新成果

    7月22日至24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協辦的中國醫師協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第八屆生殖醫學學術大會,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

    譙仕彥院士受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7月18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國際交流中心104會議室舉辦“講席教授”聘任儀式暨后稷大講堂(第五講)相關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譙仕彥教授從校黨委書記李興旺手書中接過聘書,成為學校“講席教授......

    院士專家深入天山南北助力“絲綢之路”創新發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聯合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組織40余位院士、50多位專家赴新疆多地開展調研,圍繞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在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

    著名風景園林學家孟兆禎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著名風景園林學家、風景園林教育家,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孟兆禎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7月15日23時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孟兆禎......

    送別徐敘瑢!他曾在33歲時打破諾獎得主論斷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趙廣立編者按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發光學科奠基人徐敘瑢,因病于2022年7月1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0歲。今年4月,在徐敘瑢院士迎來100周歲生日之際,《中國科學報》特別報道了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