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月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日前,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題為“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的長篇綜述論文。
論文從量子信息理論的基本概念、早期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相關原理性實驗、面向衛星的地面大空間尺度驗證實驗,以及“墨子號”衛星從立項、研制、在軌運行到最終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一系列星地量子科學實驗,進行了系統性的闡述和總結。同時,該綜述論文還對國際空間量子科學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
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研制“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量子通信基于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經典加密技術內在的安全隱患,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嚴格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量子通信通常采用單光子作為物理載體,最為直接的傳輸方式是光纖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間信道。但是,這兩種信道的損耗都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指數式增加,近地大氣信道還會受到地球曲率的影響。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紀錄只有百公里量級。因此,如何實現安全、長距離、可實用化的量子通信是該領域的最大挑戰和國際學術界幾十年來奮斗的共同目標。
由于外太空幾乎真空,對于光信號的吸收損耗幾乎為零,因此通過衛星的輔助可以極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本世紀初以來,該方向已成為了國際學術界激烈角逐的焦點。潘建偉團隊為實現星地量子通信開展了一系列先驅性的實驗研究。2003年,該團隊提出了利用衛星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構建覆蓋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的方案,隨后于2004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平距離13公里(大于大氣層垂直厚度)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驗證了穿過大氣層進行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1年底,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式立項。2012年,潘建偉領銜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首個百公里的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充分驗證了利用衛星實現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3年,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在青海湖實現了模擬星地相對運動和星地鏈路大損耗的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全方位驗證了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隨后,該團隊經過艱苦攻關,克服種種困難,最終成功研制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衛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過四個月的在軌測試,2017年1月18日正式交付開展科學實驗。
我國牢牢占據空間量子科學研究的主導和引領地位
潘建偉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率先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星地量子科學實驗:完成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北京到維也納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基于糾纏的無需可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并進一步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之間成功實現了對接,驗證了星地廣域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實現了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實驗,觀察到了星地間千公里距離的嚴格滿足愛因斯坦定域性條件的Bell不等式的破缺,驗證了空間尺度量子糾纏的存在和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的正確性;完成了首個地星量子隱形傳態以及星地量子態遠程傳輸,證明了在地星千公里距離上能夠完成量子比特的傳輸,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網絡奠定了基礎;在完成了廣域量子通信和量子力學基本問題檢驗的既定科學目標后,還在空間量子科學實驗的其他方向展開了探索工作,利用上行量子信道,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邁出了探索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相融合的實驗檢驗的第一步;將量子通信技術與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相結合,實現了星地安全時頻傳輸實驗,驗證了在空間尺度開展廣域光頻標研究的可行性。
這些空間量子科學實驗成果使我國第一次在空間科學研究領域走到了世界最前列,牢牢占據了空間量子科學研究領域的主導和引領地位。
“墨子號”激發了國際空間量子科學研究熱潮
“墨子號”的成功激勵了國際空間量子科學的研究熱潮,美國、歐盟、日本等國際上的各方力量隨后皆開始探索自己的廣域量子通信之路,提出或加速了一系列空間量子科學布局。
“墨子號”量子衛星項目的成功實施,進一步激發了全球關于空間量子實驗的競賽熱情。2017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關于未來空間量子物理發展方面的白皮書,以期在新一輪空間量子科學發展中重新建立“美國領先”。 同期歐洲航天局(ESA)也發布了空間量子技術的白皮書。在“墨子號”成功發射之后,世界各大強國紛紛開始了自己的量子衛星研發,推出了基于低軌道小型化量子衛星的計劃和時間表。
2021年6月,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時和奧地利7國更是在G7峰會上達成合作,首次計劃聯合開發一個基于衛星的量子加密網絡——“聯邦量子系統”(FQS),利用量子技術的突破來防范日益復雜的網絡攻擊等。
展望未來:空間量子科研從低軌跨越到中高軌、直至深空平臺
論文的最后,作者對未來空間量子科學的主要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提出空間量子科學研究必將從低軌道平臺跨越到中高軌平臺,甚至是深空平臺。在此基礎上,利用中高軌衛星平臺覆蓋范圍廣、實驗時間長、微重力環境好等優勢,將空間量子通信技術同時交叉應用于遠距離高精度時頻傳遞和空間超冷原子物理等領域,在量子精密測量、量子物理與廣義相對論融合等基礎科學問題方面獲得更豐富的科學產出。
由于在遠距離量子通信特別是“墨子號”量子衛星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潘建偉等受邀為《現代物理評論》撰寫了這篇46頁的綜述論文,全面介紹了國際空間量子科學研究近二十年來取得的成就,重點闡述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從前期關鍵技術攻關,包括衛星系統、科學應用系統等六大系統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建設和研制,到衛星在軌運行后所取得的系統性科研成果,為國際學術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徐飛虎等,通過發展設備無關理論協議和構建高效率的光學量子糾纏系統,首次在國際上實驗實現了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DI-QKD)的原理性演示,相關研究成果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意大利特倫托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研究中取得進展。科研人員使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對格點規范場理論中非平衡態過渡......
記者7月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日前,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題為“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的長篇綜述論文。論文從量子信息......
記者7月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日前,該校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陸朝陽、曹原應邀在國際物理學綜述期刊《現代物理評論》上發表題為“基于‘墨子號’衛星的空間量子實驗”的長篇綜述論文。論文從量子信息......
5月7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儀式在東區師生活動中心舉行。校黨委書記舒歌群、校長包信和,常務副校長、未來技術學院院長潘建偉,副校長楊金龍,黨委副書記、黨委宣傳部部長傅堯,黨委常委、副校......
據最新一期《科學進展》報道,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取得了量子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他們能夠按需讀出量子位,并將量子態保持完整超過5秒,從而創下新紀錄。此次的量子位由易于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等與澳大利亞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在處于強相互作用極限下的費米超流體中觀測到了熵波衰減的臨界發散行為,揭示了該體系存在著一個可觀的相變臨界區,并獲得了熱導率與粘滯系數等......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2020年度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全國共新增54個學位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學位授權交叉學科位列其中。這是我國首個......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量子計算機研發團隊,來了個“雙黃蛋”——“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兩項科研成果同時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祖沖之二號”構建了66比特可編程超導量......
習近平賀電清華大學楊振寧百歲,潘建偉談若干往事9月23日由新華社報道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委托,教育部負責同志9月22日到清華大學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代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