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一世紀,羅馬著述家Cornelius celsus就已提出,炎癥主要表現為患病部位發紅(rubor)、腫脹(tumor)、發熱(calor)和疼痛(clolor)等四大癥候。直到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病理學家Virchow才把局部功能障礙列為炎癥的第五個癥候。
局部表現
以體表炎癥時最為顯著,常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其機理是:
1.紅:是由于炎癥病灶內充血所致,炎癥初期由于動脈性充血,局部氧合血紅蛋白增多,故呈鮮紅色。隨著炎癥的發展,血流緩慢、淤血和停滯,局部組織含還原血紅蛋白增多,故呈暗紅色。
2.腫:主要是由于滲出物,特別是炎性水腫所致。慢性炎癥時,組織和細胞的增生也可引起局部腫脹。
3.熱:熱是由于動脈性充血及代謝增強所致,白細胞產生的白細胞介素Ⅰ(IL-1)、腫瘤壞死因子(TNF)及前列腺素E(PGE)等均可引起發熱。
4.痛:引起炎癥局部疼痛的因素與多種因素有關。局部炎癥病灶內鉀離子、氫離子的積聚,尤其是炎癥介質諸如前列腺素、5-羥色胺、緩激肽等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炎癥病灶內滲出物造成組織腫脹,張力增高,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疼痛,故疏松組織發炎時疼痛相對較輕,而牙髓和骨膜的炎癥往往引起劇痛;此外,發炎的器官腫大,使富含感覺神經末梢的被膜張力增加,神經末梢受牽拉而引起疼痛。
5.功能障礙:如炎癥灶內實質細胞變性、壞死、代謝功能異常,炎性滲出物造成的機械性阻塞、壓迫等,都可能引起發炎器官的功能障礙。疼痛也可影響肢體的活動功能。
全身反應
炎癥病變主要在局部,但局部病變與整體又互為影響。在比較嚴重的炎癥性疾病,特別是病原微生物在體內蔓延擴散時,常出現明顯的全身性反應。
(一)發熱(fever)
病原微生物感染常常引起發熱。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物均可做為發熱激活物,作用于產EP細胞,產生EP,后者再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其調定點上移,從而引起發熱。
一定程度的體溫升高,能使機體代謝增強,促進抗體的形成,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肝臟的屏障解毒功能,從而提高機體的防御功能。但發熱超過了一定程度或長期發熱,可影響機體的代謝過程,引起多系統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如果炎癥病變十分嚴重,體溫反而不升高,說明機體反應性差,抵抗力低下,是預后不良的征兆。
(二)白細胞增多
在急性炎癥,尤其是細菌感染所致急性炎癥時,末梢血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在嚴重感染時,外周血液中常常出現幼稚的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的現象,即臨床上所稱的“核左移”。這反映了病人對感染的抵抗力較強和感染程度較重。在某些炎癥性疾病過程中,例如傷寒、病毒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肝炎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立克次體感染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血中白細胞往往不增加,有時反而減少。支氣管哮喘和寄生蟲感染時,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增高。
(三)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細胞增生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細胞增生是機體防御反應的一種表現。在炎癥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癥過程中,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細胞常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常表現為局部淋巴結、肝、脾腫大。骨髓、肝、脾、淋巴結中的巨噬細胞增生,吞噬消化能力增強。淋巴組織中的B、T淋巴細胞也發生增生,同時釋放淋巴因子和分泌抗體的功能增強。
(四)實質器官的病變
炎癥較嚴重時,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作用,以及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發熱等因素的影響,心、肝、腎等器官的實質細胞可發生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和器官功能障礙。
南京大學徐強教授團隊在白細胞介素-17(IL-17)信號介導炎癥慢性化持續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白細胞介素-17受體信號的自激活可維持炎癥持續并促進疾病進展(Anautonomousactiv......
正如食物中存在不同類型的脂肪一樣,體內也存在不同類型的脂肪組織。白色脂肪組織(WAT)是最豐富的脂肪形式,而棕色脂肪組織(BAT)在生熱作用(通過燃燒卡路里產生熱量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
來自BüHLMANN和EPFL的科學家們開發了肽,作為抗體的替代品來檢測對診斷和監測炎癥性疾病至關重要的蛋白質--鈣蛋白。這些多肽為生物標志物的檢測提供了一種更準確、更穩定和更具成本效益的手段,提高了......
炎癥是一種復雜的生物過程,可以根除病原體并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然而,免疫系統失調會導致炎癥不受控制,反而產生病變。炎癥也與癌癥有關。炎癥的分子機制并不完全了解,因此開發針對炎癥的新藥面臨著重大挑戰。早......
隨著年齡的增長,染色體的端粒逐漸縮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當端粒變得非常短時,它們會與“細胞的發電廠”線粒體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會觸發一組復雜的信號通路,并引發炎癥反應,從而破壞可能癌變的細......
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癥反應源于對自身成分的異常免疫和炎癥反應,有助于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炎癥性疾病。RNA結合蛋白(RNA-bindingproteins,RBPs)是免疫細胞發育和功能所必需的,主要......
美國科學家研究稱,女性臀部、手臂等部位堆積的更多脂肪,即所謂皮下脂肪,至少可以在更年期之前防止大腦炎癥。而大腦炎癥會導致癡呆和中風等病變。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糖尿病》。男性多在腹腔等主要器官周圍堆積脂......
SARS-CoV-2會引起嗅覺的深刻變化,包括完全喪失嗅覺。盡管這些改變通常是短暫的,但許多COVID-19患者表現出持續數月至數年的嗅覺功能障礙。盡管動物和人體尸檢研究已經提出了導致急性嗅覺喪失的機......
隨著研究人員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動態內部世界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清楚的是,線粒體是我們身體對疾病反應的關鍵調節器。除了它們作為“細胞的動力源”的傳統工作之外,線粒體在細胞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死亡——中發......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李樂樂課題組在炎癥相關mRNA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Spatiallyresolvedinvivoimagingofinflammation-associ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