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想來談談一個關鍵詞LPS(Lipopolysaccharides) Lipo脂肪+Polysaccharides多糖=脂多糖。為什么要說它?因為它還有一個俗稱:內分泌毒素,它和很多慢性病有關,糖尿病,肥胖,癌癥等等
在具體分解LPS之前,先要講一下炎癥的概念。醫生都知道,適當炎癥是件好事,因為身體內部不可能是一個無菌的環境,炎癥是身體對于外部無限種可能的侵犯方式的有限種應對方式中的一種(有點拗口),適當的炎癥表示身體有應對侵害的能力。
但是,泛濫的炎癥就完全是兩碼事。當你的身體已經疲于應對,當身體被侵略的腳步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你的身體終有一天會像侵略者俯首稱臣。
有個形象的比喻很容易幫助理解,一個足球場里站滿了老鼠,每只老鼠頭上頂著一只乒乓球,然后在足球場正中高空自由落下一只乒乓球,擊中足球場上一只乒乓球,兩只球同時再彈起,再擊中球場上兩只球,四只球再反彈,再擊中四只,然后變8只球,16只球,32,64......,之后的騷動再也無需任何外力而會自動的發展下去,直到被擊中而反彈的乒乓球越來越多,身體的免疫再也抵擋不住壓力,在那時你自身基因鏈中最脆弱的環節或者免疫最薄弱的部分就開始出現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痛風,可能是肝炎,可能是子宮肌瘤,可能是糖尿病......
但這一切的源頭,可能只是那已完全失控的內在系統以及衍生出來的慢性系統炎癥。每個人身體里或多或少都有炎癥,就像每個人身體里或多或少都有LPS一樣,我們的肝臟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能幫助我們代謝滲漏到血液中的有害菌分泌物LPS,但如果身體里LPS的量遠超我們自身的代謝能力,那LPS所引起的急性和慢性炎癥就會急性或者慢性的摧毀我們的身體。
一個人如果突發腦梗進醫院搶救,經過醫護人員的極力搶救他從死神那被拉回來,接下來的幾天,醫生一定會讓病人留院觀察,觀察什么?就是病人體內的LPS量,這個量直接決定了他能否真正度過危險期而幸存下來。
要改善內環境,控制體內的炎癥,要降低胰島素阻抗風險和預防肥胖,控制LPS是關鍵,而控制LPS侵害有兩種方式:
控制有害菌,是有害菌直接分泌的LPS
控制LPS進入血液造成危害
一:先從控制有害菌說起。我們是被細菌包裹住的生物,從頭到腳身體黏膜表面都是細菌,有好有壞。身體內細菌總數是我們所有細胞總數的10倍;細菌所帶有的基因信息是我們人體細胞基因信息的100倍,有人開玩笑說,到底這個世界是我們不停的被細菌侵擾,還是細菌有了一次人類寄存的體驗,到底哪個掌控著這個世界?:)
當你體內的有益菌數量龐大,這支大部隊一定能有效的把小部落有害菌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不影響你的健康,有害菌分泌的LPS也不能造成多大危害。只有在軍隊人數不多,質量總體不高的前提下,有害菌才有乘機占據上風的可能。所以有一點很重要,如何提高體內有益菌的寄存(這又將是一長篇,且聽下回分解)。
我們人類在退化,現今美國人民的腸道有益菌種類只有亞馬遜原始部落人群的2/3。隨著人類的進化,我們對抗外敵的機能卻在退化,就像一個長期靠高新技術無人駕駛飛機的飛行員會逐漸的喪失操控飛機的能力一樣,我們人類是否在若干百千年后還能統領這個世界,這里我們不妨打個問號。
二:LPS只有在五種情況下能進入血液:
口腔潰瘍
傷口
漏腸(腸黏膜免疫抵抗出現漏洞讓有害物質輕易進入血液)
器官嚴重病變讓炎癥失控
還有最后一種就是高脂肪飲食攜帶LPS進入血液
對于高脂肪飲食,我很有感觸。我內在還是長著一個中國胃,但我平時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是很少吃中餐的,因為我實在受不了那個油量。平時在家的中餐我很喜歡而且吃的很多,因為我能控油,但當任何食物在高油中爆炒,炸,煎,吃的過程中油從下直往喉嚨口冒,吃完后的痛苦感只有自己清楚。再好的營養都在這樣的烹飪中跑掉了,留下一大堆副產物等著讓身體去代謝。
脂肪本身不是壞東西,壞脂肪才是壞東西!
前幾天收到網友反饋,家里自從用了牛油果后壞脂肪的攝入明顯減少。脂肪是所有營養素中熱量最高的,身體最敏感的。不攝入脂肪很痛苦對健康也不利,那關鍵就在于你攝入什么脂肪,還有你攝入多少?
如果每天你的脂肪量控制不住,不去說其他你可能已經知道的問題,就LPS這點,就足以引起你的警惕。脂肪不需要一個免疫缺失的腸道系統而可以攜帶LPS通過一個健康的腸黏膜進入宿主的血液對宿主的健康直接造成危害。
脂肪里的學問太多,但我們身體的構建的確需要它,如果你能在攝入的時候,保證攝入更新鮮未被氧化未被加工的脂肪,首先你的身體能更好的利用脂肪以及食物中自帶的其他各種脂溶性維生素,其次你對壞脂肪的興趣自然降低不少(身體對脂肪的攝入飽和是非常敏感的),最重要的是因為好脂肪的不穩定性,在體內迅速分解吸收利用,根本沒有多余的力氣干壞事。不像壞脂肪,那些穩定的(飽和脂肪),長鏈難分解的(精制炒菜油),進入身體后,其他壞處暫且不說,就光在腸道中帶著LPS進入血液這點就夠你嗆的。
讓身體處于一個低炎癥的環境,我們需要低脂肪飲食,這意味著每天熱量中不是30%而是最好10-15%的熱量來自脂肪。按照一個每天攝入2000大卡熱量的人來算,一天的脂肪攝入在20-30克(那可是所有食物中的脂肪哦!有多少人一頓飯炒幾個菜這些脂肪量就全用在油里了?)
脂肪,尤其是壞脂肪吃的越多的人,身體內LPS 進入血液的量越大,LPS量越大,體內各種炎癥越泛濫,還記得文章前面提到的老鼠足球場嗎?如果你不希望你的身體最后成為那個失控的足球場,請一定記得每日攝入好脂肪來取代(不是作為額外)壞脂肪,同時控制住你每日總體的脂肪攝入量吧!
9月5日,寧波大學海洋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因子與風險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炯研究員團隊在《Cell》經典子刊《MolecularCell》發表題為“Consecutivepalmitoylation......
9月5日,寧波大學海洋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害因子與風險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炯研究員團隊在《Cell》經典子刊《MolecularCell》發表題為“Consecutivepalmitoylation......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運動系統損傷修復研究中心主任謝輝教授團隊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自組裝納米一氧化碳制劑(NanoCO),通過直接殺傷細菌、清除炎癥介質和激活細胞內自我保護系統來緩解膿毒癥的炎癥風暴。相關成果......
近日,禮來(EliLilly)宣布以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orphic公司,以獲得一款處于2期臨床階段的炎癥性腸病(IBD)候選藥物,以搶占武田(Takeda)的暢銷藥Entyvio的市場。Entyv......
南京大學徐強教授團隊在白細胞介素-17(IL-17)信號介導炎癥慢性化持續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白細胞介素-17受體信號的自激活可維持炎癥持續并促進疾病進展(Anautonomousactiv......
正如食物中存在不同類型的脂肪一樣,體內也存在不同類型的脂肪組織。白色脂肪組織(WAT)是最豐富的脂肪形式,而棕色脂肪組織(BAT)在生熱作用(通過燃燒卡路里產生熱量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
來自BüHLMANN和EPFL的科學家們開發了肽,作為抗體的替代品來檢測對診斷和監測炎癥性疾病至關重要的蛋白質--鈣蛋白。這些多肽為生物標志物的檢測提供了一種更準確、更穩定和更具成本效益的手段,提高了......
炎癥是一種復雜的生物過程,可以根除病原體并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然而,免疫系統失調會導致炎癥不受控制,反而產生病變。炎癥也與癌癥有關。炎癥的分子機制并不完全了解,因此開發針對炎癥的新藥面臨著重大挑戰。早......
隨著年齡的增長,染色體的端粒逐漸縮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當端粒變得非常短時,它們會與“細胞的發電廠”線粒體進行交流。這種交流會觸發一組復雜的信號通路,并引發炎癥反應,從而破壞可能癌變的細......
自身免疫和自身炎癥反應源于對自身成分的異常免疫和炎癥反應,有助于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自身炎癥性疾病。RNA結合蛋白(RNA-bindingproteins,RBPs)是免疫細胞發育和功能所必需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