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需要輸血的患者,可能存在各種特殊情況。在制定輸血方案時,應根據具體病情需要和輸血的目的,在充分權衡輸血利弊前提下,選擇合適的血液成分制品和劑量。下面介紹一些常見的特殊疾病患者輸血治療處理原則。
一)、大量輸血
大創傷、大出血及大手術常需要大量輸血,它是指在12-24h內快速輸入相當于受血者本身全部血容量或更多血液的輸血。由于大量輸血的患者個體情況差異很大,很難用確定的指標量化。因此,在制定大量輸血方案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不宜大量輸注全血
全血中細胞碎片多,保存損害產物多,輸注越多,病人的代謝負擔越重;全血于紅細胞相比更容易產生同種免疫,不良反應多。
(二) 合理搭配成分輸血
大量輸血要求合理搭配成分輸血,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特殊處理。治療順序為:首先補足血容量,以維持組織灌流和氧合作用;其次治療失血原因,使用適當的血液制品糾正凝血紊亂,控制出血。
(三)大量輸血的處理原則
(1)在使用晶體、膠體液充分擴容抗休克治療的基礎上,或同時緊急輸注血庫常備的懸浮紅細胞制劑2-4單位,以快速緩解組織供氧不足的情況。(2)臨床輸注紅細胞的同時,進一步分析輸血方案和進行更詳細的輸血前檢測,必要時根據病情需要選擇更合適的紅細胞制劑。(3)根據臨床出血、止血情況和有關實驗室檢查,確定需要輸注血小板、冷沉淀、新鮮冰凍血漿或其他凝血因子制品。
二)、溶血性貧血患者的輸血
對于溶血性貧血,溶血的速度和患者對貧血的耐受能力,對決定是否需要輸注紅細胞及其輸血量十分重要,許多情況并不需要輸注紅細胞。需要輸注時,也不以提高紅細胞計數達到正常水平為目的。對需要長期依賴紅細胞輸注替代治療的患者,應充分權衡輸血的利弊,盡可能減少輸血次數,減少輸血不良反應,延緩或避免紅細胞輸注無效的發生。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發生快速嚴重溶血、溶血危象或血紅蛋白﹤60g/L且伴有明顯組織缺氧表現以及危及生命的情況時,常需要輸注紅細胞以改善貧血狀況。但是應當嚴格掌握輸血適應證,選擇合適的血液制品,不恰當的輸血可能加重溶血。
三)、新生兒及兒童輸血
決定新生兒和嬰幼兒輸血應十分謹慎。新生兒及嬰幼兒的循環血容量少,對血容量的變化和低氧血癥的調節尚未完善,因此控制患兒出入量平衡、掌握輸血劑量是臨床輸血或換血治療的關鍵。大多數新生兒輸血是小劑量的(10-20Ml/kg)。
兒童血液成分的輸注指征與成人類似。但是在制定輸血方案時,還需要考慮患兒的總血容量及其對失血的耐受能力的差異,以及年齡對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水平的影響。
四)、老年患者輸血
應該嚴格掌握老年患者的輸血適應癥。老年患者輸血應盡量少用庫存血,宜用新鮮血或近期血為好。輸入庫存血,可使原有代謝紊亂更加嚴重。每次輸血量需按病情、輸血目的和心功能而定。原則上能不輸者不輸;能少輸者不多輸;能多次輸注者不一次輸,以多次少量為原則。
五)、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輸血
有心功能不全的貧血患者輸注紅細胞的指征與其他貧血患者不同,可能當血紅蛋白濃度﹤100g/L時就需要考慮輸注紅細胞。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輸血,可能需要重點權衡的利弊之一就是如何解決輸血增加循環負荷與不輸血或少輸血會影響心肌供氧、加重心功能不全之間的矛盾,因此慎重處理輸血與心功能不全之間的矛盾。
六)、嚴重肝病患者的輸血
庫血時間較長的全血、懸浮紅細胞等血液制劑輸入嚴重肝病患者體內,可能加重已存在的高鉀血癥和酸中毒;輸入的紅細胞若在體內被破壞,可進一步加重肝臟對膽紅素處理的負擔;大量輸血時,凝血因子可能被進一步稀釋加重凝血障礙。因此,合并貧血的嚴重肝病患者輸血宜選用庫存時間較短的紅細胞制劑,必要時進行洗滌處理,以減少血液制品中的保存液成分以及庫存血液的代謝產物加重肝臟負擔,不宜采用庫存全血。嚴重肝病的患者并發心、腎功能不全時,決定輸血方案時應綜合考慮。
七)、尿毒癥患者的輸血
腎性貧血治療主要是改善腎功能、減少血液中的毒素、補充外源性的促紅細胞生成素。通常當血紅蛋白水平≤60g/L才考慮給予紅細胞輸注,伴有心肌缺血、腦組織缺血、心功能不全等其他表現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輸血方案。對將來有可能進行腎移植的患者,還應進行白細胞去除,減少HLA同種免疫機會,降低將來移植和輸血配型的困難。
八)、惡性腫瘤患者的輸血
惡性腫瘤患者輸血,雖然可以提高放化療的耐受力,但是又能促進腫瘤的復發轉移,增加術后感染的危險性。要減少輸血后腫瘤的復發轉移,應嚴格控制輸血指征,選擇去除白細胞或輻照血液進行輸注。
腫瘤患者的貧血發生率較高,約為54%。貧血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取決于腫瘤的種類、分期、患病時間、治療方案、患者的年齡、骨髓受累情況等因素。貧血能降低患者對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影響化療、放療的治療效果。放療患者的療效與血紅蛋白含量成正比,這與貧血糾正后血氧含量增加導致缺氧的腫瘤細胞更有效的氧化,加速其變性壞死有關。一項關于宮頸癌的研究認為,保證放療最佳療效的血紅蛋白水平時120~140g/L。
多個臨床實驗研究發現,血紅蛋白水平的低下與腫瘤組織的血氧不足狀態及預后不佳成正比。提高腫瘤組織的氧化程度可以改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