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城市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含量足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氧氣已被過量消耗,這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脅。”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說。
日前,黃建平團隊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志發表題為“工業重鎮氧氣觀測揭示‘城市呼吸’”的封面文章,在國際上率先開展“城市呼吸”研究,從觀測的角度提供了城市氧氣濃度下降的有力證據,開拓了氧循環城市健康效應研究的新領域。
“城市呼吸”機制圖。 課題組供圖
建立國內首個高精度觀測平臺
現有觀測資料表明,過去30年中,大氣中二氧化碳快速上升,氧氣下降的速度是二氧化碳上升速度的兩倍左右。
實地測量選在中國西北部半干旱地區甘肅省省會蘭州市。蘭州總人口超過 440 萬,由于兩山夾一河的獨特地形,以及少風少雨的氣候特點,大氣擴散受到抑制,導致流域內污染物的穩定積累。
“我們看到蘭州市中心的地形十分獨特,南北最窄處僅1公里左右。考慮到大量人口在如此狹窄的區域聚集,人類的呼吸過程所消耗的氧氣勢必會影響大氣中的氧濃度,因此想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論文第一作者、大氣科學學院2020 級氣候學專業博士生劉曉岳說。
基于上述考慮,黃建平團隊提出“城市呼吸”的新概念,用來衡量城市空氣的健康狀態。
目前,針對“城市呼吸”中二氧化碳、污染物、能源等要素的研究在國際上已經比較全面,但是針對氧氣的研究幾乎是空白狀態。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意識到氧氣減少的危害,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氧氣濃度減少與人體健康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二是因為氧氣濃度實時觀測所需儀器的精度很高,一般儀器測量不到。”黃建平介紹道。
國內外一些研究團隊多用密封瓶采樣,進行大氣采樣分析,其數據的時空分辨率有限。在大自然背景下探測微小的氧氣變化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大氣中細微的氧氣變化信號以百萬分之一計,這種探測猶如向茫茫大海中滴一滴水,去討論這一滴水對于整個海平面的影響,因此,氧氣監測對分析儀器的精度和漂移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對于連續監測。”團隊負責技術的工程師王莉說。
2017年,黃建平團隊投入140多萬元,在蘭州大學城關校區一棟22層建筑的頂樓建立了國內首個高精度大氣氧氣觀測平臺。空氣采樣的采氣口正對著蘭州市最繁忙的街道——天水路,它有雙向10車道,毗鄰火車站,路段交通發達,受人為活動影響比較顯著。
氧氣觀測平臺采用氣相色譜熱導檢測器技術測定大氣氧含量,這個技術已經使用了20多年,可以較準確的量化大氣氧氣的變率。團隊利用氣相色譜儀直接測量的是氧氮比。由于大氣中氮氣的變化比氧氣的變化小得多,可忽略不計,因此氧氮比的變化可以被認為是氧氣造成的。
“在氧氣觀測平臺建設初期,我們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包括儀器調試、定標以及后期數據處理,構建了適用于平臺的大氣氧觀測數據的訂正方法等。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我們的觀測資料最終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黃建平告訴《中國科學報》。
首次揭示居民呼吸影響
城市中居民呼吸和化石燃料燃燒是兩個獨立的過程,因此很難直接將上述兩個過程分別從大氣氧氣觀測資料中分離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呼吸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而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不僅排放了二氧化碳,同時也排放了包括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在內的各類污染物。
在他們的氧氣濃度觀測信號里,有一部分是和污染物相關的化石燃料燃燒消耗的氧氣,另一部分和污染物無關的則是居民呼吸過程消耗的氧氣。將現有的氧氣濃度和污染物濃度的觀測資料進行對比,就可以從氧氣濃度變化的信號中分離出化石燃料燃燒信號和呼吸信號。
黃建平團隊將城市氧氣濃度觀測數據分為兩組:在空氣質量較好的情景中,大氣擴散條件較好,工業、交通活動消耗的氧氣(化石燃料燃燒)能夠較快補充,蘭州市氧氣濃度整體較高。這種情景下人類呼吸占到氧氣虧損的33.08%,化石燃料燃燒占比66.92%。
此外,大氣傳輸模型也顯示,擴散條件較好時,有利于工業區污染氣團遠距離傳輸至蘭州市中心城區,因此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污染物對氧氣的消耗占比有所上升。在這種情景下,大氣充分混合,各類耗氧過程對蘭州氧氣濃度的影響較為均衡,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
在氧氣濃度較低、污染嚴重的情境下,化石燃料燃燒對氧氣的消耗占比升高到72.5%,居民呼吸對大氣氧損耗的占比降低。高精度的大氣傳輸模型顯示該情景下耗氧過程主要發生在中心城區,氮氧化物和PM1排放過程的耗氧量明顯增加,對應機動車尾氣排放造成的氧氣消耗顯著增強。
黃建平表示,化石燃料燃燒是引起蘭州市氧氣濃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貢獻達66.92%~72.50%),此外,居民呼吸過程可造成27.50%~33.08%的氧氣虧損,成為準確估算城市排碳耗氧的主要誤差來源之一。植物光合作用是氧氣的主要來源,蘭州市耗氧量是產氧量的500倍以上,其缺口來自周邊植被的支援。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蘭州,全球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中,有75%的大城市耗氧量和產氧量的比值超過100。
黃建平團隊曾做過測算:如果化石燃料燃燒穩定在一定水平不下降,則會發生持續的氧氣濃度下降,26世紀將降至20.0%以下,并在29世紀初將降至19.5%,可能會對地球上部分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
下一步,團隊希望對全世界大城市的“呼吸指數”進行估算,通過城市耗氧和產氧的具體數據,來呼吁國際社會關注氧濃度問題,進一步評估不同情景下城市氧氣濃度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為制訂因地制宜的、與產業結構相協調的‘雙碳’現實路徑提供科學依據。
“這是一個前瞻性的研究,更長遠來說,我們希望推動一個關于‘城市呼吸’的大科學計劃,呼吁全世界更多的城市關注這個問題,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對每個城市、國家、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黃建平說。
每次我們呼氣時,都會釋放出1000多種獨特的分子,形成特定的"呼吸印記",這種化學特征為了解我們身體的內部狀況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利用這一信息財富,利用狗、老......
當地時間5月3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60歲及以上年齡段人群接種葛蘭素史克(GSK)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Arexvy”。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布的報道,這是經過......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急性肺部炎癥中最致命的病癥,可由感染性和無菌因素(如新冠肺炎)和創傷引發,這些因素會導致累積的免疫細胞浸潤炎癥肺組織,導致免疫血栓形成、組織水腫和呼吸功能障礙。ARDS......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城市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含量足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氧氣已被過量消耗,這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城市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含量足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氧氣已被過量消耗,這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城市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含量足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氧氣已被過量消耗,這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城市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含量足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氧氣已被過量消耗,這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空氣主份氮氣和氧氣共轉化綜述性文章。該綜述介紹了氮氣和氧氣共轉化的途徑以及主要技術手段,為實現低能耗、高效、直接轉化空氣主份生......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指出,如果維持現行保護政策,預計到2040年,除南北極之外的全球其他地區的臭氧層將恢復至1980年之前的水平。盡管臭氧層完全恢復尚需時日,但人類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1987年,國際社會......
氧氣是生命的關鍵物質,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之一。然而,在幾乎由純鐵組成并處于極端高壓和高溫條件下的內核中,氧氣是否存在以及以何種形式存在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現在,科學家揭示,富含鐵的Fe-O合金在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