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8-02 14:44 原文鏈接: 王嘉東等MolecularCell發文揭示放射損傷修復調控新機制

      染色體的完整性和遺傳信息的精準傳遞對于細胞以及個體而言至關重要,而放射損傷所導致的DNA雙鏈斷裂會直接導致染色體的斷裂、丟失和重排,如不能及時修復則會導致細胞的死亡或者癌變。

      MRN(MRE11/RAD50/NBS1)復合體在放射損傷修復通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該復合體作為DNA損傷的“感應器”最先識別DNA雙鏈斷裂的位點:一方面,MRN可以引起ATM磷酸化級聯反應,激活細胞周期檢驗點;另一方面,MRN作為具有催化活性的核酸酶,直接參與DNA損傷的修復過程。MRN中的任何一個成員的缺失和突變都會導致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和疾病的發生,例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樣疾病等。因此,MRN復合物的活性必須受到非常精確的調控。MRE11兼具核酸內切酶和外切酶的活性。然而,在正常情況下,為了保護完整DNA免受核酸酶的切割,MRE11的活性是如何被限制的?以及在發生DNA雙鏈斷裂時,MRE11又是如何被釋放的?目前還不清楚。這也是困擾放射損傷修復研究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

      2019年7月25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嘉東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發表了題為“C1QBP Promotes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by Stabilizing MRE11/RAD50 and Controlling the Assembly and Activation of MRE11/RAD50/NBS1 Complex”的論文,揭示了C1QBP通過調控MRN影響放射損傷修復的新功能。

      該項研究首先通過質譜的方法尋找可能和MRN復合體相互作用的分子。有趣的是,C1QBP這個分子同時出現在了MRE11和RAD50的質譜結果中,而沒有出現在NBS1的質譜結果中,于是研究人員猜測細胞中可能存在一種獨立于MRN(MRE11/RAD50/NBS1)的新型復合體MRC(MRE11/RAD50/C1QBP)。細胞內組分分離實驗進一步研究證實了MRC復合體的存在。接下來,研究人員發現C1QBP通過結合MRE11的GAR結構域抑制其結合DNA的能力,進而限制其核酸外切酶活性。GAR結構域富含甘氨酸和精氨酸,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數據庫發現該結構域具有腫瘤相關突變位點R572Q和R576Q,且實驗結果顯示這兩個位點的突變嚴重影響了C1QBP和MRE11之間的相互作用,提示MRE11和C1QBP之間的結合對于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和防止腫瘤的發生至關重要。

      既然C1QBP在正常情況下抑制MRE11的核酸酶活性(防止MRE11過度切割DNA),那么在DNA損傷的情況下,C1QBP又是如何釋放MRE11進而發揮作用的?研究人員運用了以CPT為代表的可以誘導DNA損傷的藥物,發現在DNA損傷發生時,MRE11會和C1QBP迅速分離,而這一過程的發生取決于ATM對MRE11上兩個絲氨酸位點(S676和S678)的磷酸化。進一步的細胞實驗表明,C1QBP在細胞行使DNA損傷修復的功能、耐受損傷誘導因子的刺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最后,研究人員提示C1QBP可以作為抗腫瘤治療的一個潛在作用靶點。研究人員發現MRE11和C1QBP在腫瘤組織中均表現為高表達,且存在相關性;數據庫分析也發現C1QBP的高表達和化療藥物Topotecan治療過的卵巢癌病人的不良預后相關聯。

      總之,該研究揭示了C1QBP調控MRN復合體動態組裝、DNA損傷修復的具體分子機制(如圖所示)。一方面,C1QBP通過抑制MRE11的酶活,防止其對DNA的過度切割;另一方面,C1QBP又可以和MRE11/RAD50形成穩定的復合體,以防止MRE11/RAD50通過蛋白酶體途徑降解。在發生DNA損傷時,C1QBP迅速釋放MRE11,這個過程取決于ATM激酶介導的MRE11的磷酸化。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2018級博士生白永泰、王維斌副研究員、2014級基礎八年制博士生李思煜和戰軍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嘉東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羅建沅教授、張宏權教授,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的Patrick Sung教授,深圳大學許興智教授、朱衛國教授對該研究給予了很大幫助。該研究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北京大學等項目的經費資助。

    相關文章

    MolCell:施一公團隊解析人類pretRNA剪接機制

    長久以來,剪接體的調控機理是怎樣的,它們在細胞內部的動態組合和變化是怎樣的,深深地吸引著科學家們的研究興趣,但其神秘的面紗一直未被揭開。2023年4月6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在 Molecu......

    CellMetabol:科學家發現兩種能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亞型

    目前,研究人員對于明確和穩定細胞亞型背后的分子機制仍然知之甚少。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Metabolism上題為“Epigeneticdosageidentifiestwomajorandf......

    Cell:前端丘腦選擇和儲存長期記憶機制

    我們對記憶的起點和終點有一個很好的概念---短期記憶在海馬體中形成,如果情況需要,就會在大腦皮層中穩定為長期記憶。但是,在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之間的曲折路徑上發生了什么,卻是一個謎。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

    今年殺瘋了!張鋒團隊接連發表Science、Nature和Cell

    non-LTR逆轉錄轉座子,或LongInterspersedNuclearElements(LINEs),是一類豐富的真核轉座子,通過靶啟動逆轉錄(TPRT)插入基因組。在TPRT過程中,一個目標D......

    CellDiscov:陳薇等發現針對奧密克戎變體的廣譜中和抗體

    由SARS-CoV-2引起的COVID-19大流行繼續在全球蔓延。SARS-CoV-2的突變株不斷出現。目前,Omicron(奧密克戎)的變種已經成為主流。2023年4月4日,西湖大學周強、軍事醫學科......

    科學家建立跨分化階段高通量譜系示蹤新技術

    2023年3月18日,《CellStem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躍軍研究組題為《人神經分化過程中跨時間......

    Cell:科學家揭示光調節機體代謝過程的神經分子機制

    研究表明,人造光(artificiallight)是引發機體代謝紊亂的一種高風險因素,然而,光調節機體代謝背后的神經機制,目前研究人員并不清楚。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上題為“Lightmod......

    井噴!2天北京化工大學發表2篇Cell

    雖然許多原核生物都有糖酵解的替代品,但它被認為是真核生物中唯一產生能量的葡萄糖分解代謝途徑。2023年2月8日,北京化工大學JensNielsen與劉子鶴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F......

    2023年開門紅!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CellResearch發文

    載脂蛋白E的三種亞型(APOE2,APOE3和APOE4)僅在兩個氨基酸位置上存在差異,但其免疫調節作用卻截然不同。這種APOE亞型依賴的潛在機制仍然是謎。2023年1月2日,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在Ce......

    Protein&Cell:揭示延緩人類骨骼肌衰老的新靶標

    骨骼肌是執行機體運動功能的主要組織器官之一。與衰老相關的骨骼肌質量和功能減退被稱為肌肉減少癥(Sarcopenia,肌少癥),這種疾病將導致老年人運動能力、平衡能力等身體機能的顯著下降骨骼肌是執行機體......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