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12-06 16:22 原文鏈接: 王旭明和蔣方舟等市井人物

      一、人物與市井人物

      “人物”在百度的基本釋義:小說或戲劇中被描寫的人。

      我的理解:能讓別人記住的人。

      市井人物:我的理解是局級(含)以下,且品質不算壞的人物。

      這里講到的市井人物是王旭明社長和蔣方舟主編,可能他/她認為自己不屬于“市井人物”,那請多多原諒。

      二、王旭明社長

      1,新京報的介紹

      <新京報>2017年11月23日在<人物>版,用兩個版介紹了王旭明社長,說明新京報認為他是個人物!


    王旭明社長

      新京報記者李興麗做了如下敘述:

      從當年教育部飽受爭議的新聞發言人到自負盈虧的語文出版社社長,十年過去。

      最近一個月,王旭明的辦公室越來越干凈。

      之前,桌上左邊一摞書,右邊一摞文件,人埋在中間。現在書和文件清走,人往中間一坐,“都顯得高大了”。

      王旭明梳背頭,打著發膠的頭發黑亮,他穿一件黑色暗花面料的西裝,挺括考究。每周兩次的游泳和華爾茲幫忙保持了身材,他身高1米77,不到150斤重,沒有挺起的肚子。如果不是寫字時要把花鏡戴上,你看不出這是個即將退休的人。

      按生日算,60歲的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已經“超期服役”了4個多月。現在,他一邊等著自己的退休通知,一邊站好最后一班崗。

      2008年,剛到語文出版社的時候,朱春玲和同事都覺得王旭明是“電視里的人”。此前5年,他是頻繁出現在電視里的“風云人物”。

      任職教育部發言人5年,受過中西培訓的王旭明開了一百多場發布會。“大背頭梳得一絲不亂,穿上花襯衣,嚼嚼口香糖,再噴點香水,”在中國青年報記者李桂杰印象里,當時的王旭明就像一個明星,“他一出現,等待的記者覺得整個大廳都亮了。”

      發布會他開得較真。

      有評論稱贊他有個性。“他是后‘非典’時代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新聞發言人的先鋒代表,率性而機敏。”曾任清華大學全球新聞研究室主任董關鵬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也曾稱贊,王旭明的話傳播效果好,“很容易讓別人記住。”

      也有不少的聲音認為王旭明嘩眾取寵,有網友“要求教育部撤換王旭明”。

      原《瞭望周刊》記者周大平記得,跑教育口的記者成天里三層外三層圍著王旭明,“他不是那種敷衍了事的人,真正希望記者和政府有交流。”

      2,從公務員到事業單位。

      2008年,王旭明到了哪里?從公務員調到事業單位,一個王旭明沒聽說過名字的事業單位:

      <新京報>接著說:

      2008年,王旭明卸任教育部發言人,轉任語文出版社社長。

      語文出版社的環境很安靜。辦公樓三面被東城的胡同包圍。小院里有古槐一棵,春榮秋枯。

      偶爾,穿著時尚西裝的社長會坐在格紋的老舊沙發上,盯著古槐“發呆”。

      “官升半級成了一把手,能簽字,有專車,也不用再因為說了一句話被口誅筆伐。”在朋友們看來,這樣的調動也不錯。

      王旭明卻花了很大心力去適應,“就像從跳芭蕾的變成了扭秧歌的。”

      在調任語文出版社之前,他連這個出版社的名字都沒聽說過。上任兩年,事業變企業,從未搞過經營的他,要負責100多名員工的生計。

      3,王旭明的發現。

      作為講師,他發現一些官員語言能力普遍萎縮,多年來習慣了一套語言,已經喪失了講其他話的能力。

      這個發現,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4,王旭明的個性特點。

      他直言喜歡不屈從于常規,活出自我的人,“姚明、郎平、李娜,都是不甘心,努力在做自己的人。”要是遇見不喜歡的人和事兒,他也從來不裝。

      要說為官二十多年什么品質沒變,王旭明說,“高傲”。

      他低頭沉思片刻,又說,“內心的高傲和外表的謙和是我始終沒變的。”

      “王旭明是有知識分子底色的人。”周大平說,王旭明身上有那個時代典型的使命感和浪漫主義基因。

      5,感想

      王旭明的新聞發布會,當年看到很多次,印象深刻!他是個讓人難忘的“人物”,他勇于接受挑戰!但事實說明,他不適合當公務員……他適合在事業單位。

      王旭明的個性特質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注重創新……他不適合做公務員,適合做個分析化學院士,創新一種新的、有實用價值的分析方法,如同捷克的海洛夫斯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發明“極譜”分析而獲諾貝爾化學獎。或許他更喜歡研究文學,那么,他適合當個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文學部委員…以后會晉升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三、蔣方舟主編

      1、新京報2017年9月16日B12版<人物>介紹蔣方舟,作者為新京報記者張暢同志。


    蔣方舟

      蔣方舟,1989年生于湖北襄陽。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次年在《人民文學》發表《審判童年》,獲第一屆朱自清文學獎。2012年大學畢業后任《新周刊》副主編。代表作:《正在發育》《邪童正史》《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等。

      《東京一年》新書發布會結束后,作為嘉賓的陳丹青走到屋外抽煙,他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發呆的蔣方舟,說:“雖然外界已經很重視你了,但你還是被輕視了。”蔣方舟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我真正重視的部分是被輕視的,而我真正輕視的部分卻被重視了。”

      7歲寫作,9歲出書,12歲在多家知名媒體開設專欄,23歲大學畢業后成為《新周刊》最年輕的副主編。

      《東京一年》以日記形式成書,里面有很多細節。對于任何寫東西的人而言,真實的細節是最可貴的。如果按價值來衡量,這是最大的價值。

      對我來說,如果一段經歷沒有被記錄下來,那這個經歷就作廢了,就相當于你白活了,作為文字工作者、藝術工作者,應該有這樣的自覺。

      2、感想

      a,建議:請將張暢同志的上述文字再看一遍。我是重復看了,尤其贊成:“真實的細節是最可貴的。”

      b,蔣方舟尚在清華大學上學期間即是名人,我們是平凡的人。28歲的蔣方舟,雖小我48歲的蔣方舟,但她自成一格的人品的特質,值得我學習。據說,知識分子有個臭毛病~文人相輕,明明別人比你高一截,就是死不承認,將腦袋埋在沙子里。在此建議:讓我們把頭抬起來,從佩服28歲的蔣方舟同志開始… …

      c,如果蔣方舟是位分析化學工作者,我視她也年少成名。例如,30歲就成為真才實學的分析化學博導。只是建議:蔣方舟同志,你進入了分析化學界,不忘“關系是生產力”噢!你在文學類雜志當主編或寫小說,寫紀事書籍,你面對的是以百萬計的讀者,這些讀者說你優秀,別人無能為力,也就是說,讀者的聲音壓倒一切。但是,你進入分析化學界,即使你在分析化學類雜志上發表論文,由于當今沒有哪本分析化學雜志發行量達到<人民文學>的1/10,加上當今誰還在認真地看分析化學雜志?所以… …

      總之,客觀評價的公平性在某些領域是個難題。相對來說,田徑(以秒來計數)要比電影票房(以萬來計數)公平,電影票房又要比文學作品發行量公平,文學作品又要比分析化學學術水平的評價要公平… …要有思想準備噢!

      四、北馬人物

      1,9月17日,北京馬拉松發生了六人相同號碼D0198的套牌怪事,接著,9月23日,成都馬拉松發生了情侶套牌,兩次套牌著實讓人吃驚!

      關於成都馬拉松的情侶套牌,新京報9月28日C08版<體育新聞>刊登了新京報體育評論員肖萬里的評論文章,其中寫道:

      按照男主角的說法,為了參加成馬。他們兩人備戰了一個月,但運氣不好未能中簽,加上工作忙,所以決定不跑了。如果事情到這里結束,我相信善良的跑者們會祝這對郎才女貌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成馬開始前一天,他們又決定跑了。等等,這大賽前夜的決定反轉唱的是哪一出呢?你們都沒有號碼布,決定跑的底氣來自哪里?這就是蹭跑的原始沖動嘛。

      朋友們,高潮來了。第二天,男主角和女主角真的到了成馬比賽現場。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需要號碼布才能入場,他們“非常遺憾”。呵呵,為了參加馬拉松備戰了一個月,卻不知道需要號碼布才能入場。你們這么單純,這么熱愛馬拉松,我都被感動了。

      山重水復疑無路啊,柳暗花明又一村呢。眼看著男女主角就要退場,關鍵時刻“救星”出現了。“救星”說,只要你提供姓名、年齡信息并繳納報名費,就能成功報名。可以想象,當時兩人絕對是熱淚盈眶啊,二話不說就掏了錢,然后就拿到了號碼布,就通過安檢上了跑道。

      肖萬里接著寫了他對此事的評論:

      如此明目張膽地收錢復制號碼布,那可是詐騙啊。

      2,感想

      北馬賽事,發生六人套牌,新京報把六位的照片(胸前都有號碼)都刊登了,這讓他們“露臉”了。

      想辦法“套牌”,真是腦洞大開!他們成為了人物。但是,有關方面還是照顧他們,沒把他們六位的名字公布於眾。所以,他們成了沒有真名的“人物”。

      在此又要說:分析化學工作者的素質是比較高的,絕不會發生如此嚴重的學術不端事件,理由是他們在大學都經受了良好的教育…

      當然,比較小的學術不端事件會經常發生。例如,學術論文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但這些分析化學論文,作者的本意僅是在SCI上發表,僅增加一個SCI累計數而已,并不是用於解決實際的分析化學問題,所以,危害不大。更有可能,論文在SCI上發表后,竟沒有一位讀者關注…如同某人在城鄉交接之處深夜闖紅燈,一則,那里原來人就很少,加上又是深夜,危害不大,睜一眼、閉一眼,事情就過去了。

      五、1963年核工業部北京五所美女事件

      1963年年底發生的事。

      1963年9月我進核工業部北京五所,不久即發生了如下一件事:

      西部地區某鈾水冶廠派A同志(女,年輕漂亮)耒我們北京五所鈾工藝研究室的分析組(負責日常樣品分析的分析組),實習鈾水冶工藝樣品的分析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實習。A掌握了所學的分析方法。后來讓她負責承擔鈾水冶溶液中某雜質元素B的比色分析…做了一段時間,近期的數據表明B均為合格。再后來,凡送耒的樣品要分析B,她省力了,不再做比色法分析操作,竟然直接填上“合格”就交差了!后被發現,立即請她回原單位。

      此事著實讓我吃一驚!

      我在想,她每天上班,進研究所的大門,看到解放軍站著崗,她不心虛?走到實驗大樓,又看到解放軍站著崗,她不害怕?膽子真的太大了!她也可以算作一個“大膽的”人物。

      六、市井人的一種幸福和一點行動

      1,一種幸福

      坐在沙發上聽CD,我認為是人人能做到的市井人幸福。

      退休后,一個愛好是聽CD。

      日前,在<王府井>外文書店,又買了3張CD:

      A,<世界著名婚禮音樂>

      費城交響樂團

      尤金.奧曼迪指揮

      B,<世界著名教堂音樂>

      馬爾波羅節日樂團

      帕波羅.卡薩爾斯指揮

      C,<綠袖子>(世界名曲輕音樂)

      買回耒在家里新的飛利浦CD上放著,不同位置的音箱送出了立體聲…

      我聽著,坐在沙發上喝著水…

      如同1963年南大化學系老同學、蘇州人曹宏燕教授所言:"有一種理想幸福,叫市井生話。“

      很早以前,有錢人買留聲機,聽唱片;

      文革后,買錄音機,聽磁帶;

      如今,買CD機,聽CD,無論從那個方面講,都是時代的進步。

      請你,尤其是請退休老同志,爭取多聽聽CD音樂噢!

      2,一點行動

      這次11月3日的<常熟光譜分析交流會>,得到了千元的講課費,加上給我的顧問費,我都買了常熟特產:波司登的女羽絨服和阿仕頓男羽絨服。

      首先給老伴買了淺蘭色的長款波司登羽絨服,讓她換下原耒紫紅色的短款羽絨服。回京后給她,非常喜歡,當天就穿上了。

      給常熟的妹夫買了185公分的阿仕頓帶毛領羽絨服,因為我70歲的二妹行動不便,平時出門由妹夫電動車陪她出行,電動車風大…

      給核工業部北京五所的老同事A也買了一件185公分的阿仕頓羽絨服。上次見他的羽絨服穿的時間好像太長了…

      加上這次金秋回常熟,給老姐1000元,給她過八十歲生日,我們這幾個七老八十的兄弟姐妹歡聚一堂…

      一點行動,是市井百姓的一點欣慰。

      七、市井人物也會“爭”一下

      雖然市井人物屬於普通人,但我觀察到:在某些學術場合的合影時,有的同志比較在於自己處於什么位置?他希望在更重要的位置。例如在前年,我所核工業部北京五所分析室退休同志在歡迎88歲高齡的、已50年未見面的老領導時,也看到近80歲的同志在想擠到第一排… …這讓我暗暗好笑…我也理解他的“爭”一下,因為以前一直是研究室的“紅人”嘛!

      11月3日,在常熟辦的<常熟光譜分析交流會>,我提議眾多來自不同單位的30位同志留個合影。我是站在第二排,左手放在第一排的南京大學分析班老同學、原蘇州市人名代表、核工業部蘇州閥門廠理化室主任徐盤明教授的肩上…


    徐盤明教授(前排左3)周錦帆(后排左10,帶帽)

      八,Dama是典型的市井人物

      新京報11-30日CO2版<文娛時評>的<黃集偉專攔>有如下一段文字:

      Dama釋義

      在外媒的報道中,對“中國大媽”有個簡單明了的說法:Dama。

      “Dama”一詞2012年首次出現在《華爾街日報》相關報道中,這個由漢語拼音轉移而成的定制新詞,特指那些熱情、沖動、滿血、盲從丶工于心計、定力薄弱群體。

      那一年,“Dama”被稱為“影響全球黃金市場的主力軍”。

      我的感想:佩服對"大媽"的這個描述。

      我想對Dama作補充:

      年齡雖己過更年期,但充滿活力,自信+自得其樂,在家掌握經濟實權的<典型市井人物>。

      九,寄語2017年入選分析化學院士

      1,新京報11月29日頭版大標題:中科院今年增選61名院士。

      在網上看了一下,增選的一位分析化學+放射化學院士是趙宇亮:54歲,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理論上,院士待遇是部級,高於局級,不再是"市井人物″!

      網上看了趙宇亮院士的業績…其中有:曾獲我們核工業部的科技三等獎…

      2,想對趙宇亮院士說:

      A,熱烈祝賀;

      B,不知趙院士是否認可:解決分析化學實際問題是分析化學的硬道理;

      C,很相信在3~5年能見到他<有擔當、有品質>的成果,對得起自己頭上的"院士″帽子,如同像檢驗檢疫系統的龐國芳院士等那樣是能真發光的金子。

      順便說,不能真發光的院士,也屬市井人物。

      相反,王旭明和蔣方舟是發光的市井人物,或者說,王旭明和蔣方舟是發光的人物。

      十,賀新年

      各位,今天進入12月了,轉眼就是2018年。

      中國人喜歡18,我的蘇州大學同學的電話號碼可能是通過關系,尾數是1818。

      祝各位"18″~口袋更鼓一點!花錢時思想斗爭更少一點!

      2018新年好!

      周錦帆2017-12-1

      十一,兩位至今從未見面和通話的年青市井人物

      1,年青人Navy(網名)同志

      A,8月21日,收到在西北某地Navy發給我的一張照片和一句話:


    周老師,收到您精心準備的禮物。old navy

      為什么我會贈他GAP旗下<老船長>品牌的T恤?

      因為雖然我與在西北某地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從事分析化學研究的碩士Navy同志從未見面與通過電話,但有微信聯系…他最大的優點是鉆研,印象極為深刻。

      現在的大環境下,能真正靜心鉆研實學問的人實屬不易…何況是剛參加工作的年青人!

      最讓我稱奇的是,他竟然仔細閱讀了~我發表於不同雜志上的的<關於存在可水解金屬離子時游離酸的測定(注,這是看似簡單,實為疑難的分析化學方法研究)>的系列方法,并作了<學術難度>的比較,還把比較結果告訴我~<離子交換分離出氫離子>的方法學術水平最高。我認可Navy的比較結果!

      B,今年8月中旬,偶爾逛高擋服裝商場,看到有個門店的名稱卻好是網友的名字,這讓我十分意外!

      進門,見到<新品上市﹥的牌子下的白色T恤,這款T恤胸前印有該品牌的英文字NAVY,我即買了一件贈給優秀的Navy同志…

      2,年青人李峰同志

      A,自從我有了微信,從未見過面的李峰同志不知有什么辦法進入了我的微信,并經常給我發他負責的<食品安全論壇>的資訊…以及逢年過節給我問好的微信…長年堅持著…讓我心里感謝!

      今年,我同意參加他主持的於今年12月召開的<2017第十屆中國食品安全檢驗技術及監控管理高峰論壇(武漢)>作<食品中微量有害重金屬鉛,鎘和六價鉻光譜分析難度比較>的報告。

      昨天,年青的李峰同志在我<朋友圈>發了他與奶奶一起吃飯的照片…

      每周六給奶奶打個電話是周末重要內容!其實每次談的內容都幾近相同,拿起電話做一個傾聽者,聽老人講講最近發生的那些事兒...老人說的越多心里越踏實...電話里感覺得出來身體硬朗,思路清晰.....

      奶奶問我北京是不是很冷了,我說現在可以穿秋褲了。奶奶突然發脾氣說[白眼表情]胡扯,家里都很冷了,北京怎么可能才剛可以穿秋褲...然后又開始各種叮囑...蓋什么的被子,穿什么樣的衣服,冬天不要吃什么....我被識破了[捂臉表情][破涕為笑表情]哈哈哈.....不論什么時候我們在老人眼里都是孩子,而且是很小的那種、她們都認為你還不懂事....哈哈

      他的一句文字,讓我感動,贊他的孝心…

      於是,我贈他一條粉色絲光全棉毛巾,下周在武漢時給他,請他將毛巾給他82歲心愛的奶奶每天洗臉用…



    說明:將這粉色絲光毛巾放在<黑白色硬紙眼鏡筒>里,送給李峰同志。

      周錦帆12月3日9時58分增補

      十二,王曉晨談鉆戒

      今天12月4日新京報C04版<文娛新聞.人物>,介紹主演電視劇《我的!體育老師》的王曉晨。


    王曉晨

      在回答記者關於<戒指求婚>時說:"酒席多少錢,穿什么樣的婚紗,戴多大鉆戒,這不是我的婚戀觀。″

      我贊年青女演員王曉晨的看法~何必去與別人"斗富″!

      十三,明年狗年孫子國外讀研,外孫女升初中

      1,昨天,孫子告訴我和老伴,托福考了101分,過幾天,爭取把GRE也考好…

      我對孫子講,大學畢業,成績理想,你這輩子的學習任務,從爺爺耒說,己經完成了。

      2,孫子又說,經常做考試的惡夢…

      想對孫子說,馬上要到2018年了,我真心地祝孫子:2018年是狗年是孫子的本命年,更是吉祥年,從此的做夢,祝你有時會是吉祥夢,最好半夜被笑醒!

      3,對外孫女說:"敢說敢聽″

      外孫女明年要小升初了,她是北京市朝陽區最好的重點小學白家庒小學八個班的重點班的尖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對外孫女講:"你平時學習很努力,考試即使考壞,姥爺也不會批評你…″

      昨天新京報刊登了介紹年青男演員學習英語經驗的照片,在他身邊加了4個字~"敢說,敢看″。我認為太有道理了。

      於是,我把報紙剪下,在外孫女放學時,除了給她~她姥姥給編的紅色細毛線手套和我給她的500元零花錢(今天上午剛好拿到單位發的12月退休工資)外,把這張剪報給她,建議她"敢說敢聽"。

      我希望她現在雖然是小學生,要"敢看"中央電視臺的英語頻道″時間長了,相信她必有大長進。

      4,女兒六年如一日

      女兒是"全職太太″,從外孫女上小學的笫一天開始,全心全意照顧她女兒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鼓勵女兒學習,一方面了解教育的種種資訊,帶女兒參加種種培訓班,舍得花錢(很多噢!)、花精力。

      另外,為了讓學習緊張的女兒多個鍛煉機會,長年堅持陪著女兒到學校來回步行,六年如一日,可謂"家長辛勤標兵″,這讓個性不歉虛的我佩服。

      2017-12-4深夜

      十四,蔣勤勤的話:我最討厭被人夸漂亮

      1,這是新京報今天12月5日C04-05版<文娛新聞.人物>介紹蔣勤勤的大標題。


    蔣勤勤

      文章中回答記者,有如下一段文字:

      新京報:劇中關于"容顏衰老“的臺詞引發了不小熱議,那你是否在意年齡這件事?

      蔣勤勤:年齡這個東西,你在意也沒用。反倒是我挺喜歡自己現在這個年紀的,有很多生活閱歷,我自己覺得自己變得更淡定和包容了。

      2,我對年齡的感想

      A,年齡的增長,遠超自己想像!請大家珍惜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年青人珍惜自己,早戀愛,早結婚,早生子。

      我下個月進入2018年,我虛歲78歲了!自己也難於想像自己己活到這個數字!

      還有:1,2,3,4,5,6,7,8,9,10共10個數字吧,一年能看一次春晚,也還只能看10次吧。

      B,老年人,什么人最聰明,舍得把退休的錢送到醫院去防病看病最聰明。

      C,講到"容顏衰老″,太可怕了!有的年青人兩年不見,一下老了不少,著實讓我吃驚!何況工資才0.5W…

      向你請教:老虎老了,大象老了,外表怎么讓人看不出耒?人老了,會"慘不忍睹″?

      30年前,去見約10年未見的蘇州美女,見面瞬間讓我吃一驚!想必她見到我也是如此…真是歲月如刀。

      共勉:珍惜每一天呀!

      2017-12-5日15時27分仍幸福地躺在床上午睡并在手機上寫博客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