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技術推廣知易行難
環保產業發展依靠技術創新,可是技術推廣往往知易行難。
王浩學60多歲了,說起他的環保科技成果,這位早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的老專家是“一把辛酸淚”。
1997年,經過技術攻關,他成功研制出“片閥型復合活性炭罐式汽車尾氣回燃罐”(簡稱:回燃罐)。這一科技成果,被臺灣首一國際工業有限公司投入應用。“這項裝置研究成功后,臺商出口日本,在汽車安裝后不僅替代了其中5套裝置中的3套,還使汽車環保級別達到歐Ⅴ標準,并節約了成本。”王浩學說,“目前,我的回燃罐技術已是第四代,實驗顯示,汽車安裝后可減少排放90%-95%,還可節油8%-25%,對減少污染,減低霧霾,非常有意義。”
王浩學說,沒想到的是這項技術在國內轉化和推廣遭遇重重困難。“我研制出第一代回燃罐后,曾給西安市市長寫了一封信。因為當時西安空氣污染比較嚴重,在搞大氣治理工程。我希望以此為契機推廣這項技術。市長做出批示,批到了西安市環保局,環保局說沒權管汽車,要找公安局;公安局說環保局牽頭,他們支持……后來找到交通局,他們答應在汽車維修點實驗性鋪貨,但說明不鼓勵汽車安裝。期間,西安市環保局專門用報廢車輛進行產品安裝實驗,結果顯示,設備安裝后,污染物碳氫化合物從2680ppm降低到219ppm;一氧化碳從16.82%降低到0.0019%。”
之后,王浩學一邊在國內各地嘗試推廣回燃罐,一邊加快對此項技術的改造升級。目前第四代技術已成熟,但轉化推廣難的處境沒有改變。“走了很多部門,有的想借機分一杯羹;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不肯相信實驗數據。”王浩學說。
西安市環保企業聯合會副會長郭明安說:“我曾陪王浩學去過國內兩家權威檢測機構,但對方不相信有這樣的技術,說全世界沒有一種單一設備能達到治理效果。”
業內人士:企業能力有限
針對轉化推廣屢屢受挫,王浩學說,“我的技術到現在也沒有能夠在國內實現產業化,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2013年以前我國節能、治污、減霾沒有像現在這樣得到重視;二是在科研領域‘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口號太多,其中有真有假,魚龍混雜,真正的有價值的技術難以凸顯;三是作為科研工作者對商務推廣不專業。”
西安紫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污水處理污泥經專業處理后制作生物有機肥的企業,經理王列平說,盡管這項技術先進,能夠解決目前國內許多地方的污泥堆積、填埋問題,但在推廣上依然面臨困難。
“我的企業每年生產能力1萬多噸,規模不大,眼下就在陜西眉縣的獼猴桃和洛川的蘋果上應用。達到如此規模,我用了3年多時間。”王列平說,“這項技術是西北大學一位教授研發的,作為知識分子,他對市場并不了解,中間還涉及股權分配的問題,談合作就費了不少事。”
王列平說,對于企業來說,科技成果的轉化并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依據,也沒有政策支持,好多是依靠談判,自己摸索。“雖然這項技術能夠解決寶雞、西安等地污泥無法填埋的問題,但在實際中很難獲得政府的重視。有領導曾經來企業參觀走訪提出,你這個產品沒有成本啊,原料是白給的,但他不明白這中間一系列技術問題。而且還需要改變農民的用肥傳統,沒有政府支持,作為民企來說,難度還是很大的。”
對于環保技術推廣難的現狀,河南一家企業負責人說,在環保科技推廣初期,往往需要政府部門助力才能打開局面,但一些人往往怕承擔責任,不愿支持。
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環保科技轉化存在難題,一是行業能源管理基礎差,缺乏共性節能技術研發的機制,能源統計分析、節能信息、能耗標準制(修)訂等行業能源基礎工作薄弱。二是環保科技轉化、推廣,缺少配套的法規政策,節能優惠措施難以得到有效落實。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缺乏轉化環境、關聯技術、資金資源、市場渠道等相關配套。
現實狀況:亟須政府推動
專家認為,我國現行依靠行政規定來確定排污收費和超標罰款標準,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企業對環境治理的需求轉變為政府對污染治理的需求,產生出市場對環境服務需求不足的問題。市場需求不足導致環保產業發展緩慢,環保企業不能有效發展使得對新環境技術需求不足最終造成環境技術和環保產業發展“兩張皮”,使得我國污染防治中無技術可用、有技術不用、技術含量不高等問題較為突出。
專家建議,環保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已成為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鑒于環保科技成果轉化存在問題,政府有必要通過“有形的手”鼓勵和推動環境技術成果轉化,促進環保產業向高端發展。
業內人士坦言,人才是關鍵,環保企業中不僅要有善研究的科學家,還要有懂經營的企業家,需要一批科學技術和管理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資金不足是制約環境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必須形成多元化融資渠道,降低環境技術研發風險;穩定的市場需求是環境技術成果轉化的必備條件。
同時,政府部門還應轉變職能,真正為科研機構、專家和企業服務,搭建相關平臺,建立引導、支持機制,提高環保科技轉化、推廣力度,助力環保產業。
今年4月以來,家住湖南省長沙市比亞迪雨花區工廠附近的部分居民及兒童稱時常聞到刺鼻異味,出現了頻繁流鼻血、久咳難愈、頭暈惡心等身體癥狀。5月7日,據中國慈善家雜志報道,長沙比亞迪雨花區工廠(下稱長沙比亞......
清潔能源發展勢頭之下,抽水蓄能水電站受到關注。4月28日,環保組織廣州珠灣人和生態研究中心(CECA)在“雙碳政策下的抽水蓄能與生態平衡”線上研討會上披露,國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
完成好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是政府機關一項重要的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生態環境部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指出,生態環境部全面完成2021年度建議提案辦理工作任務,持續實現主辦件溝通率、......
4年前,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環境保護稅開征以來,這個新的稅種越來越受到關注,有力促進企業在發展中樹立更強的環保意識,時刻重視既算經濟賬、也算......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SarahFeron和同事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南極洲的游客抵達點和科考設施附近的黑碳污染可能會增加這些地區的融雪。研究結果顯示,在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黑碳每年夏季或導致地面上積累的雪減......
6月5日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環境日。記者23日從生態環境部舉行的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環境日的主題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在聯合國第一......
2月23日,生態環境部舉行2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統籌謀劃,推進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孫守亮在會上表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在思路上的重大變化是很好地處理了“兩個關系”:一是“......
土壤,作為農業發展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不僅與人類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更事關一方經濟社會與環境之間的永續發展。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
近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為全面掌握我國土壤資源情況,國務院決定自2022年起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而在此前公布的相關文件中,依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總體方案》,經過三部委以及各省(區......
近日,水利部制定發布《2022年水資源管理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提出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動以可用水量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與地下水超采治理,提高水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