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環境保護部發布《關于2009年度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抽查情況的通報》(下稱《通報》)。
《通報》顯示,作為政府控制環境風險的重要手段,環境影響評價(下稱環評)制度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75家被抽查的環評機構,30家出現質量或管理問題,比例高達四成;282份被抽查的環評報告書(表),48份被認定為“質量較差”,比例約為17%;40名環境影響評價專職人員因違規被點名批評。
“這只是冰山一角。”在環評領域工作三年的馬云對環保部的做法拍手叫好。據他觀察,約有60%的環評機構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比如內容弄虛作假,管理不規范,違規操作等。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則稱,被長期詬病的“掛靠”現象仍很普遍。
記者調查發現,上述問題與地方項目環評審核的松散有關。環評機構、審核專家組、地方環保部門,本應對申報項目進行三重把關,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各方都很難做到盡職盡責。
可喜的是,呼吁多年的環評改革仍在繼續。上述環評師告訴記者,2011年,隸屬于環保部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將完成環評改革的試點工作,即將研究院下設的環境影響評估中心從研究院剝離。她斷言,這是一項自上而下的必然改革,全國事業單位性質的環評機構都將變身為企業,通過與政府部門脫鉤,來增強環評的獨立性。
環評質量存疑
環保部此次抽查,針對的是建設項目環評,并集中在化工、冶金等重污染行業、環評工作復雜程度較高以及生活垃圾填埋場等群眾關注程度較高的項目。
從抽查的結果看,建設項目環評的整體質量不容樂觀。被抽查的282份環評報告書(表)中,48份被認定為“編制質量較差”,占到了被抽查總數的17%。
環評報告書(表)是環評機構的“產品”,也是環保部門控制環境風險的重要依據。
根據我國環評制度設計,如果一份環評報告書(表)不被環保部門認可,則該項目的開工建設就不具備合法性。
“但有些機構不遵照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等于是‘說一套做一套’。”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
更為嚴重的問題,出在質量管理體系中的核心――環評報告書(表)的制作過程。抽查發現,有環評機構違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規定,將應該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項目,編制成環境影響報告表。
報告書與報告表,一字之差,差別甚大。
“報告表采用定性的評價方法,制作起來相對簡單,通常幾周就可以完成。”山東淄博環評專職人員對記者解釋,“但報告書則使用定量的方法,需要使用多種模型,通過計算得出污染數據,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如果一份報告書被刻意地“降級”為報告表,就意味著該項目環評的難度降低了,所耗費的時間縮短了,環保部門的審核過程也變得簡單。相應的,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也被低估了。
除“書變表”外,非環評工程師主持項目、環評工程師超出其登記類別主持項目等違規行為也同時存在。
由于違規情節嚴重或報告編制質量問題突出,4家環保機構被取消了環評資質。另有26家存在問題的環評機構被通報批評,并限期整改。問題涉及的40名環評專職人員也因“不負責任、對項目情況不熟悉、未親自踏勘現場、不能把握項目關鍵環境問題”等問題,被通報批評。
地方審核形同虛設
每一份環評報告書(表),都經過了環保部門的審核同意。那么,此次抽查為何還能發現這么多的問題報告呢?
上述評估中心工作人員拒絕就此詳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地方環保部門的審核較為松散,已是行業內的基本共識。
我國實行環評分級審批制度。根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規定》,環保部、省級環保部門及地級市環保部門均有審批權限。
“由于環保部審批的項目,一般是國家大項目,所以審批比較嚴格,但地方項目就不一樣了。”一位業內人士坦承。
環評審核,也是行業內俗稱的“上會”。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上會”時,共有四方出席,分別是環保部門、審核專家組、環評機構以及項目負責方。
“如果你去過現場,會感覺這一切都是過場。”馬云的主要業務區域在山西,接觸的多為地方項目。
據他介紹,在經濟發展至上的地方,環評機構每接受一個項目,其任務并非“如實評估”,而是“通過審核”,因此誰能盡快、盡好地完成任務,就是受業主歡迎的環評機構。其次,聘請的專家作為智力支持,應是秉承獨立、公正原則的第三方。但出于各方壓力,不少專家在審核時提出的問題,都是明知故問的表面文章。最重要的是,地方環保部門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考量,很少會讓一個項目在環評上“絆倒”。
通過松散的審核,但環評機構并不能完全放心。因為最嚴厲的監管手段不是審核,而是環保部的抽查。如在抽查中被發現問題,環評機構和專職人員都會受到相應處罰,嚴重者會取消環評資質。此次環保部通報批評的問題便是全國抽查的結果。
但是,相較于每年龐大的項目數量,環保部的抽查手段雖然嚴厲,但所能打擊的問題面有限。
“只要不在環保部的抽查中出問題,各方基本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馬云稱。
資質改革逼近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當前的環評行業可算是利潤豐足。且由于時間緊、項目多、空間大,被長期詬病的“掛靠”現象嚴重。
根據調查,環評行業的“掛靠”現象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考試取得證書的環評工程師,將自己的證書“掛靠”在一家環評機構,一種是沒有環評資質的單位“掛靠”在有資質的環評機構,從事環評工作。
馬云分析,第一種掛靠以低成本解決了環評機構的資質條件問題,但也留下了證書被別人冒名頂替的漏洞。
第二種“掛靠”現象,也長期為業內專家所詬病。
記者了解到,一些具有競爭優勢的環評機構成為搶手的香餑餑,比如說政府部門下設機構、有特殊資源的機構等。這些機構可以將無暇顧及的項目轉包出去。同時,一些不具備資質的機構便積極“掛靠”到這些機構,以其名義從事環評和出具環評報告書(表),實現“雙贏”。
目前,我國一千余家環評機構中,除各級環保部門下設有環科院外,還有水利部、交通部、鐵道部等下屬的各類研究院,甚至大學也都設有事業單位性質的環評機構。而不具備資質的環評機構數量也頗可觀,盡管具體數字無從統計,據馬云猜測,“跟正規的數量差不多”。
而現有的監管機制,暫時無法解決此類問題。
改革勢在必行。環保部正大力推進環評改革,力圖讓環評機構與環保部門“完全脫鉤、徹底脫利”,確保環評審批不受利益干擾。
最大的改革試點,就放在了中國環科院。上述環評師透露,2011年年底前,其下設的評估中心將與研究院脫鉤,從事業單位變為企業。
“改革的阻力很大。”這位環評師稱。盡管風聲傳得很早,但2010年已過去一半,改革仍無動靜。
近日,財政部集中下達2024年多項生態環保相關資金預算,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農村環境整治等,預算分別為109億、87億、41.065億、20億。2024年大氣污染防治資金......
標準是行業發展、產品升級的重要牽引。近日,省市場監管局、省發改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河北省以標準提升牽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方案》明確,加快制修訂節能降碳、環保、循環經濟等領域標準,推動更多產......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同意阿科瑪(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2024年度含氫氯氟烴和氫氟碳化物生產配額調整的復函。阿科瑪(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阿科瑪(常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中化藍天氟材料有限公司......
6月3日下午,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原告青海某化工有限公司與被告某環保科技公司、被告某低碳科技公司、第三人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碳排放權交易糾紛兩案,案件涉及核證自愿減排量(以下簡稱CCER......
4月27日,我國第一個以大學生環保社團命名的公益基金在北京林業大學宣告設立。這項基金名為山諾生態文明基金,以該校堅持了30年的環保學生社團“山諾會”命名,旨在資助開展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公益項目,支持包括......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安徽省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淙祥等全國人大代表向大會聯合提交了《關于逐步放開禁燒秸稈,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議》,提出在堅持環保原則的同時,應逐步放開秸稈禁燒政策......
10萬噸有色冶煉廢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化驗室、實驗室設備及配套設施采購項目計劃公示項目名稱:10萬噸有色冶煉廢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化驗室、實驗室設備及配套設施采購項目項目規模:采購化驗室、實驗室設備及......
2月2日,以“培養卓越工程人才推動工程技術創新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工程師座談會在廣西柳州舉行。廣西工程師學會、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廣西華錫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等數十......
12月28日,由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辦、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承辦的《2023中國制造強國發......
通過與TomoegawaCo.,Ltd.和FPChemicalIndustryCo.,Ltd.合作,ShimadzuCorporation開發了一種高度阻燃的纖維素纖維復合樹脂。這是一種功能性、環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