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如今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舊的疾病有了新的特點,也出現了諸如埃博拉病毒之類新的疾病。傳統的病原學檢測以分離、培養、染色、生物化學鑒定為主,但是有操作復雜、檢測周期長、干擾因素多、敏感性與特異性有限等缺點。雖然自動化技術縮短了檢測時間,但并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臨床應用中急需一種新的,更有效的診斷技術。伍勇主任在2016(第四屆)分子診斷大會中發言
核酸的序列分析技術在臨床上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利用FISH技術對沙門氏菌的檢測,效果非常好
利用PCR技術對結核細菌及其耐藥性檢測,對艱難梭菌的檢測有非常好的效果,能夠有效解決醫院在這方面的難點。
免疫-聚合酶鏈反應因為實際運用不佳,現在比較少
NASBA在檢測曲霉菌上有很大優勢,現在國內GM試驗做得好的公司并不多,產品也多是進口產品,使用價格較高。但對于醫生來說,非常希望能夠具體檢測出真菌種類,方便精準用藥。
靶核酸的直接擴增
信號放大擴增
滾環擴增(RCA)
此外,還有生物芯片技術、生物傳感器、流式細胞術等同樣可以應用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每一種技術在臨床應用中都有相應的優勢,可以針對不同病菌,不同醫院進行推廣。
對于醫院來說,得到一個新的病菌時,希望能夠在一天之內知道這是什么病菌,知道藥敏結果。如何將藥敏的時間提前,知道病菌對哪些藥物敏感,這是醫生希望新技術能帶來的效果。此外價比也是醫院所關注的重點之一,一次數千元的檢測費用,患者難以承擔,而國外公司不接受更低的價格。
隨著技術的發展,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朝著早期、快速、自動化、多重檢測等方向發展,包括多學科交叉使用,多技術聯動,提高診斷的靈敏度和便攜性。希望國內廠家能夠針對不同疾病、特定場合提供一種更靈敏、更快速、性價比更高的檢測技術。與醫院一起,摸索改進新的診斷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的一系列問題,促進感染性疾病實驗室診斷技術實現快速、高效以及質與量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