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陳雪霏和研究員鄧文峰等,在利用珊瑚重建南海北部海水pH演變歷史方面取得新進展。該成果有助于更準確地評估和認識氣候環境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珊瑚礁造成的影響。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古海洋學和古氣候學》。
珊瑚硼同位素體系,即δ11B和B/Ca,是重建珊瑚鈣化流體碳酸系統組成的重要地球化學替代指標。通過測定珊瑚骨骼的δ11B可以推算出珊瑚鈣化流體的pHcf,并進一步將pHcf換算為外界海水的pH值。利用B/Ca以及δ11B計算得出的pHcf,還可以推算出珊瑚鈣化流體中的溶解無機碳(DICcf)組成。
研究發現珊瑚鈣化流體pHcf和DICcf均有顯著的個體差異,平均差分別可以達到0.07個pH單位和1444 μmol/kg。這對于重建海水pH來說,最大可以導致約0.14個pH單位的偏差。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對采自海南島東部的化石珊瑚進行了硼同位素體系分析,并與現代珊瑚記錄進行對比,發現現代珊瑚δ11B顯著偏低,較化石珊瑚平均低約1.67‰,幅度超過個體差異的程度;但珊瑚B/Ca在兩者間的差別并未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說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脅迫特別是海洋酸化,已造成現代珊瑚鈣化流體pHcf顯著性下降,意味著珊瑚鈣化能力的減弱。但考慮到鈣化流體DICcf較大的個體差異,現代珊瑚和化石珊瑚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這可能說明珊瑚內部CO2系統并未受到海洋升溫和酸化的顯著影響。
研究通過拼接化石珊瑚和現代珊瑚重建記錄,可以看出在工業革命以前,即從中世紀氣候異常期到小冰期,海水pH基本維持相對穩定的變化,沒有顯著的長期升降趨勢;但從小冰期轉變到現代暖期時,海水pH顯著下降。這一總體趨勢與大氣CO2含量變化基本一致,且工業革命以后海水pH下降的幅度(~0.24)與三亞的重建記錄近似,均指示南海北部經歷了顯著的海洋酸化過程。但海南島東部的海水pH在1980年以后有回升趨勢,意味著區域海洋過程對海水pH也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1PA004319
經過5年的持續修復,珊瑚數量得到較大增加,珊瑚個體也生長到40至60厘米。黃暉團隊成員袁濤清理珊瑚上的長棘海星。南海海洋所供圖■本報記者朱漢斌作為海洋生命的發動機,珊瑚礁承載著維持海底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和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與廈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青年基金項目等的資助下,在珊瑚浮浪幼蟲共生關系碳氮循環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
2024年奧豪斯推出系列新品,為實驗室在通用設備的選擇上提供了卓越且高效的新方案。新品包括PH電極、磁力攪拌器、大稱量天平、MB系列水分儀、3萬轉高速冷凍離心機、搖床等,以下為您逐一介紹。PH電極新品......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和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PutAng合作,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南海珊瑚有性繁殖模式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
近日,國家藥典委發布關于0631pH值測定法標準草案的公示。原文如下:我委擬修訂《中國藥典》0631pH值測定法。為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現將擬修訂的0631pH值測定法公示征求社會各界意......
在幽暗的深海,有許多行走的“彩燈”,它們憑自身點亮一隅。科學家研究發現,這種生物發光現象是古老的特征。約2.67億年前,一組小型海洋甲殼類動物首次實現生物發光。而4月24日一項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4月22日是第55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天,廣東珠海長隆宇宙飛船“珊瑚小小研究員”課程上新,吸引了眾多親子家庭參與。現場,小朋友們換好課程專屬的衣服,走進奇妙的珊瑚世界。......
第一縷陽光灑向觀日巖的海面,海南大學教授王愛民也結束了每天的晨練,開始新的一天。自從接手“海洋牧場”項目以來,62歲的王愛民已經與蜈支洲島這個美麗的“老朋友”共同度過了13個春秋。“海洋本就該熱熱鬧鬧......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線菌來源天然產物發現與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DiscoveryofTetronate-containingKongju......
自然災害可以在一個地區造成破壞,導致構成生態系統的物種突然被摧毀。這種情況發生的方式會大大影響恢復過程。例如,火災將景觀化為灰燼,而熱浪則創造了大量的木質殘骸。同樣地,風暴潮和珊瑚白化在海底造成了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