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國科學院第六屆學術年會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學術報告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報告會由學部常委會副主任饒子和主持,百余位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出席本次學術年會。
中科院外籍院士謝曉亮作了題為Single Cell Genomics: When Stochasticity Meets Precision 的報告,介紹了其實驗室的最新成果——基于轉座酶的新型單細胞基因組擴增技術,以及一種高分辨率的單細胞染色質構象捕獲方法。
通用動物模型(如小鼠)的使用多年來大大地推動了實驗生物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進展,但仍有許多技術障礙。中科院外籍院士蒲慕明作了題為《腦科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的獼猴模型》的報告,介紹了為跨越這些障礙所開展的工作,包括建立了研究自我意識機制所需的獼猴模型,以及解決了獼猴的體細胞克隆猴的技術瓶頸。
腸上皮是人體更新最快的組織,對腸上皮干細胞的研究既可以加深我們對于腸上皮快速更新機制的了解,又可以為治療結直腸癌等腸道疾病提供新的啟示。中科院院士陳曄光作了題為《腸干細胞與腸上皮的穩態調控》的報告,介紹了Lgr5+腸上皮干細胞的培養方法、調控機制,以及對今后研究方向的思考等。
非人靈長類被認為是研究生命科學重要基礎科學問題和人類疾病致病機理和治療的理想動物模型。中科院院士季維智作了題為《生命科學研究中的非人靈長類:優勢與挑戰》的報告,介紹了當前所面臨的科學和技術的挑戰,以及資源和管理組織的挑戰等。
細胞內囊泡的分泌活動是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中科院院士徐濤作了題為《囊泡分泌的分子機制研究》的報告,介紹了結合生物學問題發展新儀器技術方法,在線蟲和小鼠等多種模式生物系統中研究參與調控囊泡生成、轉運、錨定和融合過程的關鍵蛋白質分子及其作用機制。
腫瘤干細胞被認為是腫瘤發生發展的“種子”細胞。中科院院士卞修武作了題為《腫瘤血管生成與腫瘤干細胞》的報告,介紹了對腫瘤干細胞與新生血管和免疫微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進展。
在生物醫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醫-研-產如何有機融合,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院士樊嘉作了題為《醫-研-產:轉化醫學創新模式初探》的報告,介紹了從肝癌臨床診療需求出發,所探索的“醫-研-產”轉化醫學新模式。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死亡病因和疾病負擔中位列首位。中科院院士顧東風作了題為《重大心血管疾病:遺傳和環境的影響及防控策略》的報告,介紹了通過長期、大規模隊列和人群防治研究所創建的適于國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并提出了對我國重大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對策和展望。
表觀遺傳是近年來生命科學的重大發現和研究熱點之一。中科院院士黃荷鳳作了題為《生殖與表觀遺傳》的報告,從表觀遺傳與基因印記、ART與表觀遺傳、ART子代安全性以及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與表觀遺傳疾病四方面闡述了生殖與表觀遺傳密切相關的關系。
生物醫藥是人民健康和國家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保障。中科院院士蔣華良作了題為《藥物設計新策略、新方法和新技術》的報告,介紹了近期發展的一種新的藥物分子設計方法——基于藥物-靶標結合動力學參數的藥物設計方法,以及據此方法研制的新藥。
近年,精神障礙發病率逐年升高,造成重大的疾病負擔,精神障礙的發病機制和干預手段研究已成為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中科院院士陸林作了題為《精神醫學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展望》的報告,介紹了精神障礙的診治現狀和最新研究進展,并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展望精神醫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A型流感病毒近百年來持續攻擊動物健康和人類公共衛生,其中H7N9于2017年初突變為高致病性毒株,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數據顯示已累計導致1567人感染,615人死亡,對公共衛生構成巨大威脅。中科院院士陳化蘭作了題為《H7N9流感病毒的研究和防控》的報告,介紹了H7N9病毒研究和防控工作的主要進展和成果。
植物適應環境的機制是植物科學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感知溫度和感知溫度劑量是解決這一科學問題的核心。中科院院士種康作了題為《植物感知低溫的機制與應用潛力》的報告,介紹了水稻對瞬時低溫的感知觸發胞內信號轉導途徑介導防御反應的機制,以及低溫防御反應和器官發育協同調節水稻耐寒性的分子機制。
我國培育成功的雜交稻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于雜交稻育種來說其育性遺傳控制是關鍵問題。中科院院士劉耀光作了題為《雜交水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遺傳基礎》的報告,介紹了對水稻育性遺傳性狀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科學意義等。
研究珍稀瀕危動物的演化歷史、瀕危機制及適應性演化對策,既是保護生物學研究的重大科學問題,也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中科院院士魏輔文作了題為《大熊貓保護生物學研究》的報告,以大熊貓為例介紹了瀕危動物種群基因組學與宏基因組學研究領域,以及取得的成果。
與會院士專家圍繞學術報告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學科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和挑戰,開展了熱烈的討論。本次學術報告會促進了院士間的溝通交流,并為下一步的科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會議現場
GB/T42753-2023《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性能評價通則》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該標準于2023年5月23日發布,是首個關于PCR的國家標準。國家標準《實時熒光定量PCR儀性能評價......
2023年11月29日-30日,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中國計量大學計量測試工程學院承辦的第八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2023)在浙江杭州召開......
深圳華大基因智惠醫學研究院與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宣布合作,共同建立全球血液領域創新型醫學全息組學聯合實驗室。此舉旨在解決血液腫瘤的精準分型診斷難題,深入探索其發生和發展機制,并構建具有臨床實用價值的血液......
利用質譜法進行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對于新的小分子代謝物的發現來說,是一種強有力的手段。測定碰撞截面(CollisionCrossSection,CCS)已被證明能夠多角度提升對小分子的注釋和鑒定準確性......
第八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大會(ACAIC2023)定于2023年11月28-30日在浙江杭州召開,主題為“分析儀器創新進展、挑戰及對策”,將邀請科技管理人員、院士、知名學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參會并作學術報......
11月24日下午,閔行區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在閔行區大零號灣科創大廈共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此次合作的核心內容是,核糖核酸功能與應用全國重點實驗室(籌)將落戶在......
11月18日,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第十六屆頒獎典禮在江南大學舉行。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納斯教授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國際合作獎,以表彰其在“細胞周期中的關鍵調控子”研究領域作出的貢獻,對開辟治療癌癥新途徑具有......
11月16日,蘇州市市委書記劉小濤會見了丹納赫集團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彭陽一行。作為世界500強,丹納赫集團在醫學診斷、生命科學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深耕蘇州近20年。其中,2021年在蘇州工業園......
實驗室自動化和創新領域的全球引領者貝克曼庫爾特生命科學與單細胞和空間生物學領域的引領者10xGenomics,Inc.(納斯達克股票代碼:TXG)宣布建立新的合作伙伴關系,擴展單細胞檢測工作流程的自動......
2023年11月11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辦,中國藥理學會、北京藥理學會、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分析測試百科網協辦的首屆“質譜技術賦能精準藥學前沿論壇”以線上直播的形式成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