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4-03 15:15 原文鏈接: 生態干旱與否,只看缺不缺水可能不行

      如何評估生態干旱?可能需要重新考慮如何定義了。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崔江鵬副研究員聯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陳安平研究員等,通過系統梳理生態干旱研究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呼吁建立考慮水分供需平衡的生態干旱監測評估框架。日前,該觀點作為“評論文章”刊發在《自然—水》雜志。

      干旱,深刻地影響著陸地生態系統和人類生產生活。崔江鵬介紹,目前生態干旱研究通常考慮水分供給不足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而忽略了不同植被類型以及時空尺度上生態系統用水需求的差異。也就是說,氣象干旱和生態系統的響應有時并不是一一對應的,甚至可能在時間和空間上“脫鉤”,給生態干旱研究帶來諸多困擾。例如,同等氣象干旱條件下,草原可能已經草枯葉黃,而森林植被依然未有任何變化。

      當前,生態干旱監測和評估面臨諸多挑戰。首先,生態干旱定義不明確。有學者認為,生態系統脆弱性超過一定閾值稱為生態干旱。亦有學者認為,生態干旱應是綜合“系統”,需要考慮包括生態系統對干旱響應的各個維度。

      此外,生態干旱研究的另一個挑戰是生態干旱量化指標匱乏。目前,帕默爾干旱指數(PDSI)、標準化降水蒸散發指數(SPEI)等氣象水文干旱指標常被用于識別生態干旱。然而,氣象水文干旱指標僅考慮了生態系統水分供給,并未考慮生態系統用水需求及其時空變化。例如,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采用土壤水和飽和水氣壓差(VPD)評估生態干旱,兩者雖能分別指示植被水分供給和大氣水分需求,卻不能反映植被的用水需求,不能代表植被真正“感受到”的干旱程度。因此,僅利用土壤水和氣象指標評估生態干旱偏差較大。

      為提高生態干旱評估的準確性,作者呼吁,生態干旱的監測與評估應該增加生態系統用水需求,包括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差異、生態系統抵抗力和恢復力的變化等。例如,植被對干旱的敏感性可能隨時間發生變化。樹輪數據表明,1950年以來,針葉樹對干旱的抵抗力增強,恢復力下降。不僅如此,季節不同,植被用水需求也不同。另外,生態干旱的驅動機制因區域而異。例如,在干旱地區,土壤水降低是導致生態干旱的主因;而在濕潤地區,植被生長對VPD升高更為敏感。因此,深入理解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植被對干旱的響應,對于生態干旱的監測和評估至關重要。

      雖然生態干旱極其復雜,但生態系統不同維度的響應常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可采用對水分脅迫敏的生態指標來表征生態干旱。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區,植被綠度(如葉面積指數)對水分脅迫非常敏感,可指示植被水分供需平衡狀態。作者認為,遙感等技術可實時監測生態系統多維度動態變化,為研究人員和決策者及時獲取大范圍的生態干旱信息提供便利。

      “建立完備的生態干旱監測和評估框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樸世龍教授表示,目前,我們監測生態系統用水需求的能力還存在較大不足。因此,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提升監測生態系統水分脅迫的能力,開發捕捉不同生態功能水分需求的監測工具,對實現高效準確的生態干旱監測和評估至關重要。

    相關文章

    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全面投入使用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以下簡稱若爾蓋站)在紅色草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全面投入使用。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高寒濕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

    財政部下達250億+億資金助力生態環保,大氣、水、污水等各省市如何分配?

    近日,財政部集中下達2024年多項生態環保相關資金預算,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農村環境整治等,預算分別為109億、87億、41.065億、20億。2024年大氣污染防治資金......

    黑龍江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推進會議以案為鑒扎實推進督察整改

    黑龍江省近日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推進會議。副省長余建主持會議并講話。會議強調,要切實增強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的責任感緊迫感。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省期間重要......

    用好我國亞熱帶區域這塊農業發展寶地

    6月24日,為期4天的第四屆亞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在湖南長沙落幕。這場5年一辦的國際會議,匯聚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00位參會代表,交流、分享生態系統服務與農業......

    亞熱帶生態所牽頭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西南喀斯特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服務功能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

    多方共建長沙公益放流站助力長江瀕危魚類保護

    6月6日全國第十個“放魚日”之際,湖南長沙公益放流站揭牌儀式暨長沙開福區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長沙舉行。放流現場。主辦方供圖該放流站是湖南省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聯合會承接,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

    2024年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監測工作啟動會在京召開

    2024年3月29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下簡稱總站)在北京組織召開2024年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點位監測工作啟動會。國家環境分析測試中心、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各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測與科研中心相......

    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的通知發改環資〔2024〕684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委: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中共中央辦......

    研究提出喀斯特區可持續造林的社會生態框架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揭示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成就與當前面臨新挑戰的基礎上,提出地質背景制約下提升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的社會-生態研究框......

    中國科學院雁棲青年論壇RISCV生態專題論壇舉辦

    5月19日,中國科學院雁棲青年論壇——RISC-V生態專題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會議中心舉辦。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作題為“開源處理器芯片的機遇與挑戰”的主旨報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