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7月21日,生態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高度重視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控制,目前部分已經出臺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已納入了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對不符合禁止生產或限制使用化學物質管理要求的建設項目,依法不予審批,嚴格環境準入把關;對已納入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嚴格管控,確保排放滿足相關標準要求,環境影響可接受。

    生態環境部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劉志全:充分發揮環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用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在會上表示:今年以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更加自覺把生態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堅決扛起生態環境部門在穩經濟大盤這個大局中的責任,既守牢生態環境底線,又主動擔當作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生態環境部印發實施《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提出一系列服務措施和創新舉措,要求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切實依法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保障。主要包括,從建立重大項目環評服務臺賬、優化簡化環評文件編制、提供“環評審批服務單”、發揮專家優勢等方面進一步提出務實舉措;從建立綠色通道、探索城市道路等項目環評“打捆”審批、取消污染物排放量很小的項目環評審批和總量指標掛鉤、對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和項目環評壓茬審查審批等方面改革創新,提高環評審批質量和效率。今年上半年,全國共審批4.78萬個項目環評,涉及總投資超過8.4萬億元,同比上升28.9%。

      二是依托環評審批“三本臺賬”全力服務重大項目環評。對納入臺賬項目,提前介入、定期調度指導環評文件編制;統籌建立重點領域規劃環評服務保障機制,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即報即受理即轉評估,在嚴守生態環保底線的基礎上加快審批。今年以來先后召開煤炭、水利、油氣管線、鐵路等行業調度會15次,組織重大項目專題對接114次,上半年我部共審批重大項目環評文件91個,其中鐵路、水利、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和煤炭保供等項目45個,涉及總投資約7000億元。完成20個煤礦項目環評審批,涉及新增產能1.25億噸/年;完成引江補漢、環北部灣廣東供水工程、淮河入海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環評文件審批,有力推動引江補漢等工程開工建設;完成雄忻高鐵、滬渝蓉沿江高鐵等7個鐵路項目環評審批,涉及總投資4800億元。

      在工作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優化選址選線繞避生態環境敏感區,強化沿線噪聲污染治理、區域污染物削減替代和生態修復,提出嚴格生態環保要求,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同步加強監管,依法守住生態環境底線。

      三是持續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印發《“十四五”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實施方案》,加速推進改革頂層設計,制定“十四五”時期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的施工圖,明確了五個方面共18項任務。加快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地應用,在全面完成省、市兩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發布實施的基礎上,指導各地深入推進應用,并依托信息系統探索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模式,服務重大項目落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做好“兩高”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組織9個省(區、市)聚焦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煤化工等重點行業項目及重點產業園區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出臺排污許可證電子證照標準,實現“單點登錄、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全程網辦”;精簡排污許可證變更程序,5日內辦結率由56%提高到94%;組織全國開展排污許可證質量和執行報告提交率“雙百任務”。目前已將335.68萬個固定污染源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相比2021年年底,新增固定污染源31.9萬個。

      對環評弄虛作假“零容忍”

      在媒體提問環節,對于關于“環評資質的取消,環評機構數量眾多但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劉志全表示:

      從全國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情況來看,雖然環評文件粗制濫造、弄虛作假屬于個別情況,但性質極其惡劣,對環評制度公信力的損害十分嚴重,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保持嚴懲重罰的態勢,采取一系列舉措,加大處理處罰力度。

      一是嚴格依法處理處罰。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指導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常態化監管,已將存在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等問題的265家單位和21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生態環境部分四批將29份環評文件嚴重質量問題線索移交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依法查處。各地生態環境部門加大執法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已依法查處環評文件嚴重質量案件50多件,罰款金額1400多萬元。近期,我部還將公開一批典型案例,強化警示震懾。

      二是推動刑事司法銜接。環評弄虛作假違法行為已經寫入《刑法》(修正案十一)。部分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會同公檢法司等相關部門主動擔當作為,針對故意提供虛假環評文件且情節嚴重的典型案例,正在積極推動有關司法實踐,下一步將對涉嫌環評造假的違法犯罪分子予以嚴厲打擊。

      三是強化智能精準監管。實施環評文件智能復核查重,已對全國審批的十幾萬份環評文件開展智能校核,對其中830多份環評文件開展重點復核,并對存在問題的依法嚴處。依托環評信用平臺數據信息,建立了環評人員從業異常情況按季度預警機制,已分批向地方生態環境部門預警142名環評人員,對其編制的環評文件提高復核比例,并對相關環評單位開展靶向抽查和現場監管。

      四是開展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組織對在環評信用平臺建立誠信檔案的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進行全面排查,對8000多家環評單位和14000多名從業環評工程師做到一家一家過、一個一個查,堅決清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空殼”環評公司和存在“掛靠”等違規行為的環評工程師,以及誠信檔案基礎信息存在問題的單位和人員。目前,各地正在抓緊完成處理處罰工作。

      生態環境部門將繼續堅決打擊環評弄虛作假,一是積極協調地方和公檢法等部門,推動依法查辦環評造假典型案件,形成強大震懾。二是進一步落實好環評監管長效機制,全面加強環評文件質量監管。三是嚴格落實建設單位對環評文件質量負責的主體責任,強化環評單位和人員直接責任,落實評估、審批中的把關責任,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切實筑牢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

      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源頭防控新污染物環境影響的重要作用

      對于今年5月印發的關于新污染治理行動方案,以及該如何進一步完善對新污染物的環評管理等提問,劉志全表示:

      今年5月國辦印發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指出,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產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來源。目前,國內外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國際公約管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等。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高度重視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控制,目前部分已經出臺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已納入了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源頭防控新污染物環境影響的重要作用。

      一是嚴格環境準入把關。落實相關國際公約和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對不符合禁止生產或限制使用化學物質管理要求的建設項目,如涉及有機氯殺蟲劑等持久性有機物生產的建設項目,依法不予審批。二是對已納入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嚴格管控。如二噁英已納入《鋼鐵燒結、球團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8662)》《制漿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3544)》等15項國家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管控,在開展這15個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時,要對二噁英從產生過程控制到達標排放進行充分論證,對其在周邊環境的現狀、項目建成后該污染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進行評價,包括相關環境風險分析,并提出可靠的污染防治措施,確保排放滿足相關標準要求,環境影響可接受。

      下一步,一是生態環境部將積極推進新污染物環境影響評價基礎研究,做好與新污染物技術標準、調查監測方法規范等的銜接;二是強化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嚴格涉新污染物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切實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源頭防控作用,防范新污染物產生。

      

    相關文章

    張榮院士:把破“五唯”作為高校綜合改革突破口

    教師選了一篇影響因子高的論文作為代表作。它真的能被稱為“代表作”嗎?多人發表一篇論文,誰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權重是多少,把科研中的合作關系變為了競爭關系,該怎么破?有“帽子”人才與無“帽子”人才共同......

    生態環境部: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零容忍”

    4月12日至13日,生態環境部在陜西省西安市召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并講話。陜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剛出席會議并致辭。黃潤秋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

    新污染物的免疫分析方法

    作者:李劍超陜西師范大學,教授一、引言新污染物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積性和毒性等特點,難以用傳統的分析方法進行有效的檢測和分析。因此,需要開發一種高效、靈敏和特異的技術,能夠快速檢測和定量分析新污染物,為......

    戰略科學家的界定、評價與甄選

    摘要:戰略問題是關乎個人、組織機構、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進步方向、愿景目標、挑戰-應戰、全局謀劃、持續發展等的重大問題。戰略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出概念”“出思想”是戰略科學家的關鍵特征。提出戰略問題頭等......

    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體系表(征求意見稿)發布,引領監測標準新篇章

    為加強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優化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體系,生態環境部辦公廳3月13日發布關于公開征求《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準體系表(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用于規范和指導新污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

    設備更新+現代化環境監測體系技術突破成主要任務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這一實施意見旨在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全力支撐深入打好......

    體察萬象,綠色引航|一冊概覽安捷倫GC/QTOF新污染物應用方案

    新污染物研究是近年來倍受關注的環境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安捷倫氣相色譜/四極桿-高分辨飛行時間質譜(GC/Q-TOF) 推出十幾年來,科學家利用該卓越的儀器分析系統開展了大量前......

    體察萬象,綠色引航|一冊概覽安捷倫GC/QTOF新污染物應用方案

    新污染物研究是近年來倍受關注的環境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安捷倫氣相色譜/四極桿-高分辨飛行時間質譜 (GC/Q-TOF) 推出十幾年來,科學家利用該卓越的儀器分析系統......

    珠江口新污染物生態風險防控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徐向榮團隊在基于陸海統籌思路下珠江口有機磷阻燃劑生態風險防控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Organophosphateflameretar......

    新污染物環境行為與生態效應研究中獲進展

    新污染物因危害大、不易治理等特點而備受關注。其中,抗生素和微塑料為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陳令新團隊針對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在新污染物環境行為與生態環境危害機理研究方面取得......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