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8-23 15:50 原文鏈接: 生物技術突破有望推動新一輪“綠色革命”

    【科技創新世界潮】

    近年來,一系列農作物生物技術取得突破,這些技術有望提高農作物產量,降低農業對環境的影響,幫助人們應對未來的氣候變化,為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更好的營養,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到來。

    高產新小麥品種催生第一次“綠色革命”

    第一次“綠色革命”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隨著一系列科學技術進步的出現,糧食產量與日俱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農學家諾曼·博洛格成功培育出高產抗病的半矮稈小麥品種,這種小麥使谷物產量增加了一倍多,成為應對世界糧食危機的關鍵。這項農業技術的推廣,被稱為“綠色革命”。

    隨后,其他作物育種家在博洛格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高了其他主要谷物的產量。自1961年以來,全球谷物產量增長了400%,而世界人口增長了260%。博洛格因其成就于197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博洛格歷經20年艱巨的雜交工作培育出高產抗病的小麥品種。今天,作物育種家正在現代生物技術工具的加持下,顯著提高作物產量、耐受干旱以及對抗病蟲害的能力。

    新技術大幅減少氮肥使用量

    在第一次“綠色革命”時期,農作物需要增加化肥施用量才能獲得更高的產量。但有些肥料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例如,農作物未吸收的氮和其他肥料流經地表會刺激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區中有害藻類的生長。過量的氮肥會被土壤細菌分解,導致大氣中二氧化氮的濃度不斷上升,二氧化氮導致全球變暖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300倍。此外,利用大氣氮生產工業氨是能源密集型產業,預計到2050年,氮肥的生產將消耗全球能源的2%。

    好消息是,兩個現代植物育種團隊取得重大突破,將大幅減少農作物生產所需的氮肥量。

    今年7月,中國研究人員在《科學》雜志報告稱,基因OsDREB1C在水稻中猶如一個“分子開關”,可以顯著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氮素利用效率。進一步的田間試驗證明,在水稻品種中增強表達這種基因,可使水稻產量提高30%以上,氮素利用效率提高25%以上。而且,本次發現的關鍵基因不只限于水稻內,還廣泛存在于玉米、小麥等作物基因組中。

    氮對植物生長至關重要,但植物不能直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它們可以利用的形式。花生和大豆等豆類植物有根瘤,可以利用固氮細菌為植物提供氮肥。水稻和小麥等谷物植物則沒有這種能力,必須依靠從土壤中的肥料中吸收無機氮,例如氨和硝酸鹽。

    今年7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成功地對水稻品種進行基因編輯,使其根部適合固氮細菌。因此,當在有限的土壤氮條件下生長時,基因編輯品種的水稻產量會比常規品種高20%至35%。相關研究刊發于《植物生物技術雜志》。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每年可為美國農民節省數十億美元的化肥成本,同時也有益于環境。他們相信,這一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應用于其他谷物作物。

    利用動物肥胖基因讓植物“增肥”

    據美國《理性》雜志報道,來自北京大學、貴州大學以及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動物肥胖基因讓植物“增肥”。科學家們將動物肥胖基因FTO轉入到水稻細胞中,用它來控制基因表達,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具體來說,就是將FTO基因片段搭載于環狀DNA,通過根癌農桿菌侵染植物細胞。FTO基因在水稻細胞中表達的蛋白,可以擦除RNA甲基化修飾m6A,并且影響相關RNA功能表達。

    在實驗室條件下,新品種水稻的產量是原來的3倍。田間試驗中植株的質量提高了50%,產量也提高了50%。而且作物的根更長,光合作用更有效,能夠更好地抵御干旱的壓力。

    重要的是,這項技術在水稻和馬鈴薯植株上取得了相似的結果,而這兩種作物并不特別密切相關。這表明,這一基因可以在廣泛的植物中發揮作用,相關研究刊發于《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相關文章

    最新發布!《福布斯》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復星醫藥“七赴”進博會,將攜帶多款創新藥及醫療器械產品

    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將于11月5日-10日在上海舉辦。在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吳政平透露,本屆進博會將有一批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展品首......

    涉多項違規披露!碧興物聯與保薦人華英證券“吃罰單”

    因企業涉多項違規披露,上交所對其和相關保薦人開出罰單。10月11日晚間,上交所對科創板公司碧興物聯及其保薦人開出2張罰單,同日碧興物聯披露收到監管警示函的公告。從其中一張罰單及碧興物聯公告顯示,因存在......

    凱西集團全新生物技術卓越中心落成意大利,推動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

    凱西集團戰略投資4億歐元在意大利帕爾馬設立全新生物技術卓越中心;·該中心旨在打通整個供應鏈,促進創新和生產,實現科研結果與產業化的無縫銜接,加速產品研發并提升自主生產能力。2024年10月14日,中國......

    博安世寧完成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近日,天瑞豐年旗下私募基金產品——添瑞江沅二號基金完成了對博安世寧生物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安世寧”)數千萬天使輪投資。博安世寧成立于2023年,專注于顛覆性創新的細胞遞送技術。公司位于上......

    生物技術領域利好外資企業!國研中心外經部發文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9日發文,對《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行解讀,指出要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更大力度吸引外資深耕中國。文中指出黨......

    SK生物科學收購美國生物技術FinaBiosolutions股份

    全球疫苗和生物技術公司SKBioscience已簽署協議,通過投資300萬美元收購美國研發生物技術公司FinaBiosolutions(FinaBio)的股份。這使SKBioscienceFinaBi......

    近千名中外學者齊聚上海,共話生物制造發展新機遇

    9月20日至25日,第十五屆全球工業微生物學大會暨2024國際代謝工程論壇將在上海舉辦。大會由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主辦,設置十二個工業微生物領域相關議題,并專設國際代謝工程論壇,聚焦工業微生物與......

    中科院攜手閔行,這一基地正式啟用!

    9月22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閔行基地在大零號灣·國盛健康云城正式啟用,同時,2024浦江創新論壇—首屆核糖核酸功能與應用國際論壇開幕。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閔行基地的啟用......

    南京農大團隊合作探究玉米和小麥生產中化肥使用造成的土壤氮流失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劉樹偉和鄒建文合作,探究了減少全球玉米和小麥生產中化肥使用造成的土壤氮流失。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17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上。據介紹,玉米和小麥是兩種主要......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