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操作方法可以使約3~5分子的生物素與1分子的蛋白結合,對某些蛋白來說,生物素與蛋白的分子比可根據不同的生物素化要求進行調整。
1. 溶解2~10 mg 蛋白于1 ml 的BuphTm磷酸鹽緩沖液中,并計算溶解的毫摩爾數。如果蛋白含有不恰當的緩沖液(如Tris或者甘氨酸),可以通過在PBS中透析或濃縮的方法除去。計算:蛋白質量(mg)/蛋白分子量(MW)=蛋白質的毫摩爾數。
2. 在打開之前,平衡生物素至室溫。加2 mg Sulfo-NHS-Biotin于100 ul 超純水中,加入足夠量濃度的生物素,一般對于10 mg/ml 蛋白來說超過12倍分子數,對于2 mg/ml 蛋白溶液應超過20倍,或者該試劑也可以直接以粉末的形式加入蛋白溶液中
3. 室溫30分鐘,或冰上放置2小時。
4. 用30 ml PBS預洗純化柱,上樣,加入與欲收集量相同的緩沖液,收集0.5 ml 或1 ml 于單獨的管中。
5. 以280 nm 的吸收值測定蛋白含量。
6. 生物素化的蛋白4℃存放至使用,可加入疊氮鈉、甘油等保存。
HABA法檢測生物素標記效果
試劑配制:
1. PBS(100 mM 磷酸鹽,150 mM Nacl pH7.2)
2. HABA/親和素溶液:10 mg 親和素、600 ul10 mM HABA于19.4 ml 的PBS中,該溶液的A500大約在0.9~1.3之間,溶液于4℃保存可穩定2周。如果有沉淀形成(HABA溶液)可過濾后使用。
比色法檢測生物素/蛋白質摩爾質量比:
1. 吸取900 ul HABA/親和素溶液于1ml比色杯。
2. 測定該溶液在500 nm 處的吸收值并記錄為“A500 HABA/Avidin”。
3. 吸取100 ul 生物素標記的蛋白于杯中并測定500 nm 的吸光度值,記為A500 HABA/Avidin/Biotin (數值必須恒定15s 以上)如果A500 HABA/Avidin/Biotin的值不超過(≤)0.3,重新稀釋待測樣品并檢測。
注:計算結果時必須考慮稀釋度。
4. 計算Biotin/Protein摩爾比
①A=生物素化的蛋白毫摩爾濃度=蛋白濃度(mg/ml)/蛋白的分子量
②B=500nm處的吸光度變化
△A500=(0.9×A500HABA/Avidin)-A500HABA/Avidin/Biotin
③C=生物素的毫摩爾濃度=mmol Biotin/ml反應溶液=△A500/(34,000×光程)
④Biotin/Protein摩爾比=C?10?稀釋倍數/
澳大利亞沃爾特和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團隊在對抗帕金森病的斗爭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成功解開了一個長達數十年的謎團,確定了人類PINK1蛋白與線粒體結合的具體結構,為開發治療帕金森病的新藥開辟了新道路。這......
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鄒奕團隊在廣東省重點研發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發現轉甲狀腺激素蛋白或成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診斷新標志物,有望助力早期干預。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分子精神病......
過去幾年里,單細胞蛋白質組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單細胞蛋白質組學逐漸走向成熟,后續有望廣泛應用于腫瘤異質性分析、免疫學研究、發育生物學、神經科學以及精準醫學等領域。然而,從技術發展成熟到實際場景應用分......
記者20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未來產業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西湖實驗室盧培龍課題組首次實現跨膜熒光激活蛋白的從頭設計,這也是首個通過人工設計得到的、能夠精確結合特定小分子的跨膜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當天......
水稻是重要的主食來源。真菌Magnaporthe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的嚴重病害。有研究發現,抗病受體NLR類蛋白在植物免疫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并在分子抗病育種中得到廣泛使用。而NLRs介導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Morinaka,BrandonI.團隊報道了具有獨特的結構褶皺,并催化環烷形成和β-羥基化的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18日出版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StevenM.Banik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蛋白運輸耦合的靶向蛋白重定位。相關論文于2024年9月1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識別了一組具有強效配體的轉運蛋白,這些配體適合于納......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與子代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鄭科教授和郭雪江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林明焰副教授及中南大學譚躍球教授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Landscape......
日前,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閆湞團隊在《細胞》上連續發表了兩篇關聯論文,報道了在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揭示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及其進化多樣性,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
8月15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范敏銳研究組聯合復旦大學張金儒團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GwynA.Beattie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St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