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時,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豚鼠的胰臟腺泡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3min后,被標記的氨基酸出現在附著有核糖體的內質網中,17min后,出現在高爾基體中,117min后,出現在靠近細胞膜內側的運輸蛋白質的小泡中,以及釋放到細胞外的分泌物中(如圖)。這個實驗說明分泌蛋白在附著于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內質網→高爾基體→ 細胞膜的方向運輸的。
在核糖體上合成的分泌蛋白,為什么要經過內質網和高爾基體,而不是直接運輸到細胞膜呢?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核糖體上翻譯出的蛋白質,進入內質網腔后,還要經過一些加工,如折疊、組裝、加上一些糖基團等,才能成為比較成熟的蛋白質。然后,由內質網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小泡,包裹著蛋白質轉移到高爾基體,把蛋白質輸送到高爾基體腔內,做進一步的加工。接著,高爾基體邊緣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質包裹在小泡里,運輸到細胞膜,小泡與細胞膜融合,把蛋白質釋放到細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運輸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的供給,來自于細胞內的“動力站”——線粒體,線粒體內膜上含有大量的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由此可見,細胞內的各種生物膜不僅在結構上有一定的聯系,在功能上也是既有明確的分工,又有緊密的聯系。各種生物膜相互配合,協同工作,才使得細胞這臺高度精密的生命機器能夠持續、高效地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