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化時代,生物識別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所謂生物識別,就是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紋、虹膜等)和行為特征(如筆跡、聲音等)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鑒定。
或許,在過去個人隱私、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尚不明顯時,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尚未成氣候。但在人類社會全面進入智能化時代的當下,在云計算、大數據成為潮流的當下,信息安全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蘋果手機的指紋識別技術備受消費者的追捧,就是一例。
但在專家們看來,出于種種技術障礙、產業鏈尚不成熟等問題,生物識別要想完全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尚需時日。
倍受追捧的技術
根據國際生物識別小組(IBG)的統計結果,目前,市場已有多種針對不同生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的應用。其中,占有率最高的是指紋識別。
指紋識別技術,目前在手機上應用得比較普遍。繼Iphone5s率先推出指紋解鎖技術以來,華為mate7、魅族mx4 pro都相繼采用了指紋解鎖技術。
此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臉、虹膜、掌紋、聲紋識別技術都倍受重視。以人臉識別為例,除了可應用于常規的安防、監控、支付等諸多領域以外,還可以產生一些新的應用。比如,在一些話劇、歌舞劇的劇場,管理者可以通過特定的人臉識別程序計算出發笑的觀眾人數的多少,好制定下一場演出的票價。
“指紋、人臉、虹膜…這些都為智能設備、智能網絡、智能服務、智能安防等提供自動精準的身份標識。”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中國生物識別產業創新論壇”上,中科院院士譚鐵牛這樣表示。
“生物識別的春天已經來了,我們現在就站在風口上,正在準備騰飛。”深圳市亞略特生物識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宇笑言。根據Frost&Sullivan的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智能手機生物識別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3年的5260萬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3.96億美元。
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力向記者介紹,目前,生物識別的相關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從最初的指紋識別,再到人臉識別,目前還產生了很多新的生物識別技術,“比如血管識別,人們可以通過對血管進行分析,通過轉動瞳孔來觀察眼球眼仁的血管,來判斷身體狀況”。
智能化時代的挑戰
生物識別經過多年發展,在用戶配合、場景簡單、環境可控的條件下可以取得良好的識別效果。
但譚鐵牛認為,現有的生物識別技術發展水平和智能化時代身份認證的現實需求還存在很大差距,“智能化時代以人為中心,崇尚‘便捷、高效、安全、私密’,這對生物識別提出重大挑戰”。
以人臉識別技術為例,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研究員周曦介紹,相同場景的人臉識別比較簡單,但跨場景的人臉確認就比較困難,技術上的問題仍須攻克。此外,有些企業認為把攝像頭放置到大街小巷,就可以獲得很大的、可產業化的數據。但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很多采集到的數據是不能用于科研的。
“此外,如何便捷獲取移動終端和遠距離人群的生物特征數據?如何保障網絡環境下生物識別系統的安全性?這些都是新的挑戰。”譚鐵牛說。
產業鏈問題須解決
在眾多專家來看,生物識別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除了要攻克技術的難題,產業鏈的完善更為重要。
“如果沒有創新,生物識別產業看似春天,實際就是冬天。”邵宇認為,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指紋生物識別是目前發展最好的,盡管有很多弊端,但它在未來3到5年仍然是一個主流。
但即便在指紋識別這個產業,國內的產業力量也還不完善,還需要在與國外企業的較量中提高競爭力。“比如蘋果公司現在的生物識別做得非常多、非常好。相較而言,國內相關芯片的研發走到了技術的前端,但在產品終端上不如國外。”因此,生物識別必須形成從技術到產品終端的全產業鏈,“否則這個春天很快就會結束了”。這是邵宇的看法。
馬力對邵宇的觀點也表示認同,他指出,未來生物識別肯定是很有前景的一個技術,但“我們面臨的挑戰不單單是技術的問題,還有產業鏈的問題、成本的問題,這些急需形成社會合力”。
周曦則強調了各行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生物識別不是一家公司、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單做就行的,“一定要和別的行業合作起來,可以用提供硬件或軟件的模式,大家一起推進這個產業,這樣有利于保持和擴大優勢”。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LMB實驗室)舉辦的2022年海洋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前沿學術論壇以線上的形式召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長李超倫、副所長張長生等出席論壇......
2022年12月12日-15日,以“新算力新賦能新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八屆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年會(CCFHPCChina2022)在線上成功舉辦。在13日上午主論壇上,《開放架構HPC技術與生態白皮書》......
當地時間12月7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正式開幕,簡稱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此次會議中,將簽署“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框架圍繞《生物多......
名稱關于發布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生態環境統計技術規范排放源統計》的公告索引號000014672/2022-00493分類生態環境統計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2-12-02文號公告2022年第31......
5月15日,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首個生物細胞實驗室在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落成。包括“腫瘤生物細胞免疫治療”“NK細胞保健治療”兩項新技術。實驗室的落成,標志著欽州開啟生物細胞免疫治療的新時代,給癌癥患者帶......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方小敏帶領新生代環境團隊多位成員,聯合中科院西北院苗運法研究員等國內外多位學者協同攻關,利用3088個現代表層孢粉樣品數據庫,從生物指標角度,建立了反演古海拔高度的新方法,并將其......
科技日報杭州12月8日電(洪恒飛李文芳葉筱筠記者江耘)人類借助光合作用修復身體機能,不再只是夢想。8日,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骨科林賢豐醫師、范順武教授團隊與浙大化學系唐睿......
編者按:12月7日至19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當前,地球上平均每一小時就有一種生物消失,面對自恐龍滅絕以來最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喪失......
直播時間:2022年12月9日(周五)9:00-17:15直播地址:科學網微博直播間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844098073788......
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于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這種遺傳(基因)多樣性是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研究員萬年峰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