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惠民是兩會的老話題了,其魅力在于常議常新,每年都能看到新進展,每年都可以有新期待。
總體講,科技創新惠及民生途徑有兩條:一條是直接途徑,比如研發新藥品,幫助人們消除病痛;一條是間接途徑,科技創新提供技術平臺和手段,人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社會創新”,尋求解決就業、教育、醫療、扶貧和慈善等民生相關問題的新辦法。
第一條路徑很直接,也很有效。第二條路徑同樣不容小視,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其潛力更加巨大。這幾年,一種新的“慈善眾籌”模式在朋友圈廣為流行。求助人通過網絡眾籌平臺向所有人求助,比如籌集特定數額的治療費用,在平臺完成信息確認后,求助信息可導入朋友圈,“圈友”可在捐款的同時轉發信息,如此滾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能完成籌款目標。
不難看出,網絡“慈善眾籌”解決了捐款人數相對有限、難以籌到足夠款項的問題。特別是,依托朋友圈,采用“朋友的朋友”模式,不僅提高了傳播效率,而且借助朋友圈傳播自帶的“信任背書”,緩解了慈善籌款項目經常碰到的信任缺乏問題,提高了人們的捐款意愿。換句話說,在新的技術平臺上人們探索出了新的慈善模式,在突破熟人圈規模限制的同時,推動了人際信任的持續傳遞。
除了支撐特定領域的“社會創新”外,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激發了生產生活模式的變革,推動了更廣泛更深刻的社會創新。比如,近年來,在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領域迅速崛起的共享經濟,通過激活無處施展的閑置技能和無法變現的閑置資源,幫助人們開辟了新的收入來源。通過網絡平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出城”“下鄉”,在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和創新成果共享的同時,切切實實為患者節約了醫療費用。
創新惠民的方式和切入點有很多,但通過科技創新激活“社會創新”,利用科技創新提供的新平臺新手段,讓更多人有意愿有能力自己動手動腳、用腦用心,形成激發民智、匯聚民力的新平臺和新機制,是創新惠民的應有之義,更是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正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已結束,現公布參加通訊評審的專家名單(按姓氏拼音排序)。艾連中、安紅梅、安華章、安曉霞、白承銘、白松齡、保志軍、鮑偉、畢曉輝、畢英杰、畢宇......
近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發文,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等文件要求,現將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明星項目(揚帆專項)擬資助人員名單予......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1月29日,武漢市科技創新大會暨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會在武漢舉行。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出席會議并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程用文主持會議,市人大......
日前,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公布省級農業科技創新載體績效評價結果,湖州市6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5家省級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全部成功通過績效評價,浙江南太湖農業科技園區、安吉縣“兩山”農業科技園區、歐詩漫珍珠產......
高位引領,高效推進。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認真落實“銅陵市產業人才8條”政策,剛柔并濟引進高層次人才28名。圍繞有色、化工兩大傳統產業,開展強鏈、延鏈。圍繞半導體、新能......
近年來,重慶市奉節縣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聚焦國家創新型縣目標,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兩化路”,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第一使命、第一責任,走出了......
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農業科技領域擬立項項目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等文件要求,現將上海市2023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農業......
貴州省2022年度十大科技創新成果評選總評結果根據《2022年度十大科技創新成果評選規則》有關規定,現對2022年度十大科技創新成果評選總評結果予以公示,公示期5個工作日(2023年1月28日-2月1......
2022年是中國科技創新政策承上啟下之年。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2022年1月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系統觀念,把握好重點突破與全面部署的關系、近期工作與長遠謀劃的關......
5日,國務院國資委在京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總結2022年國資央企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工作任務。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預計2022年全年中央企業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