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6-24 00:01 原文鏈接: 電針抗抑郁研究的模型探討(一)

    【摘 要】 目的: 探討電針抗抑郁研究適宜模型的選擇。

    方法:選用藥物實驗方法,觀察去甲腎上腺素毒性實驗小鼠的死亡率、5-羥色胺酸甩頭實驗小鼠甩頭次數。用改變環境條件的方法,觀察懸尾實驗小鼠懸尾的不動時間和通過慢性應激模型觀察開野實驗大鼠的活動性及檢測糖水實驗糖水的攝入量。

    結果:與空白對照組相比,電針不能降低去甲腎上腺素毒性實驗小鼠的死亡率,不能減少5-羥色胺酸甩頭實驗小鼠的甩頭次數;但能減少懸尾實驗小鼠懸尾的不動時間;慢性應激模型中,與模型組及模型束縛組相比,電針組和百優解組可明顯增加開野實驗的垂直運動次數及糖水的攝入量。

    結論: 針刺對抑郁癥的實驗研究應選擇改變環境條件誘發的抑郁動物模型進行,藥物誘發的抑郁模型可能是不適宜的。

    【關鍵詞】 抑郁,慢性應激,電針,動物模型

    抑郁癥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抑郁為主要癥狀的一組心境障礙或情感障礙,近年來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同時,抑郁患者還伴有嚴重的自殺傾向。該病已在我國疾病經濟負擔排名中占到第二位,為6.2%。抑郁癥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過去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三環類抗抑郁劑為主,近年來發展了以百優解(鹽酸氟西汀)為代表的5-羥色胺能抗抑郁劑。由于抑郁癥是多系統病變,藥物治療多針對單靶點進行,長期應用療效降低,且有嚴重的毒副作用和過量的危險性。而針刺治療抑郁癥在臨床實踐中已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具有整體調節的優勢,且無毒、副作用。

    目前進行抑郁研究的動物模型主要有兩大類,藥物誘發的抑郁動物模型和改變環境條件誘發的抑郁動物模型[1]。許多學者從藥物研究的角度對這兩大類模型進行了評價。但針刺的作用機理不同于藥物,所以要開展針刺抑郁的研究首先要選擇符合針刺作用原理的抑郁模型。我們選擇了藥物誘發模型中的去甲腎上腺素毒性實驗和5-羥色胺酸甩頭實驗及改變環境條件誘發的抑郁動物模型中的小鼠懸尾實驗和慢性應激模型進行了探討。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羥色胺酸(5-hydroxytryptophan,5-HTP),鹽酸帕吉林(hydrochlo-ric pargylin),陽性對照藥百優解。電針儀。雄性昆明種小鼠及 SD大鼠,清潔級。

    1.2 電針方法

    按動物選穴圖譜選取相當于人體解剖部位的印堂穴和百會穴,它們為針刺治療抑郁癥的常用穴。平刺進針,接電針儀,大鼠、小鼠電針頻率均為2Hz,小鼠進針深度為0.2~0.5cm,電流強度為0.2~0.3 mA,大鼠進針深度為0. 5~1cm,電流強度為0.6 mA,以頭部微顫為宜。由于“百會”“印堂”穴相距較近,在電針操作中需要注意避免短路。

    1.3 去甲腎上腺素(NE)毒性實驗[2]將雄性昆明小鼠(18 ~ 22 g)按體重隨機分為3組,空白組、百優解組、電針組,每組10只。百優解組給藥量為2.6mg/kg,按0.2mL/10g灌胃,每日1次,連續給藥1周。電針組每日電針1次,每次20min,連續1周。各組于第7d電針及給藥1h后皮下注射NE(12 mg / kg)[2],藥物濃度為1.2 mg / mL,然后將小鼠置于塑料籠中,自由飲水、進食。48h后,觀察各組小鼠的死亡數。

    1.4  5-羥色胺酸(5-HTP)甩頭實驗[2]動物及分組、百優解給藥及電針方法同1. 3。第7d腹腔注射鹽酸帕吉林100 mg / kg,30 min后針刺組電針20 min,1h后百優解組灌胃給藥,再過30min,尾靜脈注射5-HTP 10 mg /kg[3],并立即放入24cm×15 cm×15 cm 的小鼠箱內,累計每5 min內小鼠的甩頭次數,共測定25 min。

    1.5 小鼠懸尾實驗

    動物及分組、百優解給藥及電針方法同1.3。第7d針刺和給藥1h后,用粘膏條在距尾尖2 cm處將小鼠尾粘在一側懸線的下端,小鼠頭部離地面30 cm,另一側懸掛砝碼,調整兩側平衡。記錄時支架的動物端懸線穿過50g的張力換能器,用支架上的游標使動物端加重5g,再重新調整平衡(作為前負荷),換能器連接到擁有Rm6240 B/ C 生理實驗系統的電腦上,按該系統指示適應 1 min 后記錄5min[4],將不動時間段所包括的格數(個)換算成時間(s)。記錄各組小鼠的懸尾不動時間。

    1.6 慢性應激模型

    造模方法:根據文獻方法改進[5],取SD大鼠50只,體重為160~180g,通過開野實驗將水平運動次數加垂直運動次數不足30次或超過120次的大鼠剔除,然后按體重隨機分組,分為空白對照組、模型組、百優解組、模型束縛組(由于選擇慢性應激模型,電針同時會對大鼠產生束縛的應激刺激,為了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誤差,我們加設了模型束縛組,造模同時給予大鼠與針刺相同方式及刺激時間的束縛)、電針組,每組10只。造模動物全部孤養,接受7 種不同的應激刺激21d,包括冷水游泳(10℃,5 min)、夾尾(3 min)、禁水(24 h)、禁食(24h)、電擊(電壓為30V,電擊5s,間歇5s共進行2 min)、晝夜顛倒(24 h)、溫箱(40℃,5 min),平均每種刺激3次。正常組大鼠每籠5只飼養,不予任何刺激。造模同時給藥及給予針刺治療(方法同上)。于第22d進行開野實驗及糖水實驗測定。

    開野實驗方法:按照參考文獻[6],本實驗所用敞箱為立方形,高40 cm,長、寬均為80 cm,周壁、底面為黑色,底面由面積相等的25塊組成,用白線劃分。

    將大鼠置于敞箱底面的中心方格內,以動物穿越底面的格數(四爪均進入的方格方可記數)為水平運動次數,以后肢直立次數(兩前爪騰空或攀附墻壁)為垂直運動次數。每只動物測定1次,每次測定時間為180 s,記錄水平運動次數及垂直運動次數。

    糖水試驗方法:將大鼠禁水24 h后,給予1%的蔗糖水,加瓶重 250 g,24 h后稱量蔗糖水瓶的重量,計算大鼠在 24 h內蔗糖水消耗量。

    1.7 統計方法

    數據以x±s表示,用統計學軟件 SPSS 11. 0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以 < 0. 05 作為差異顯著性水平。NE毒性實驗以百分率表示,進行X2檢驗。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