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方法原理 疼痛是一種與潛在和實際組織損傷相關的不快的感覺和情感經歷。在生理情況下動物受到傷害性刺激時,通常會即刻產生快速的躲避或防御性反應行為,稱為急性痛反應。
實驗材料 實驗動物
實驗步驟
(1)神經瘤(neuroma)模型20世紀70年代,由Wall與其同事創建的神經病理性痛模型。其制備方法較為簡單,在麻醉與消毒條件下,切開大鼠一側后肢大腿外側皮膚,分離肌肉,暴露坐骨神經干。在大腿中段,用絲線緊扎神經千,然后在結扎的遠端完全切斷神經干,再將斷面的近中端神經干(5-8mm)植入一端密封的醫用聚乙烯管內,最后縫合皮膚。神經瘤模型主要模擬臨床截肢后的幻肢痛和神經全切斷后的癥狀。
(2)慢性結扎損傷(chronicconstrictioninjury, CCI)模型由Bennett和謝益寬在1988年建立。制備模型時,在麻醉與消毒條件下,沿大鼠一側后肢大腿外側切皮,暴露坐骨神經干,用4號鉻制羊腸線環繞神經干分別作3-4個輕度結扎,結扎間距約1mm,結扎強度以引起小腿肌肉輕度顫動反應為宜。
(3)背根節慢性壓迫(chronic compressionof dorsalrootganglion, CCD)模型1998年,胡三覺研究組把一細小鋼柱插入大鼠腰部椎間孔,模擬椎間孔狹窄,建立了CCD模型。制備方法:
①在麻醉與消毒條件下,千大鼠背部正中L4-5部位切開皮膚,分離脊椎一側肌肉,暴露L5乳狀突與橫突,辨認L5椎間孔;
②用一個L型探針頭(直徑約0.6mm)按一定方向插入L5椎間孔約4mm,以探針頭觸及DRG引起同側后肢肌肉輕微顫動為宜;
③抽出探針頭,再將術前準備的L型不銹鋼柱(長4mm,直徑0.5-0.8mm)沿探針進入的方向與途徑插入L5椎間孔。為了維持鋼柱對DRG形成適當壓力,可依據大鼠體重的差異,分別選用直徑不同的細鋼柱。最后依次縫合肌肉與皮膚。
(4)脊神經結扎(spinal nerve ligation, SNL)模型:1992年建立的一種神經病理痛模型,其方法是通過手術暴露大鼠一側腰部的第5支脊神經(L5)'并在靠近背根節部位對L5進行結扎。術后1d受損側后肢足底出現對機械刺激顯著敏感,可持續10周左右,對熱痛刺激在術后3d最為敏感,持續約3周。該模型的特點是損傷神經的部位明確,可以觀察與分析受損神經纖維對未受損神經纖維活動的影響。
(5)坐骨神經分支損傷(spared nerve injury, SNI)模型在大鼠一側后肢膝窩處切斷坐骨神經干的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分支,保留腓腸神經分支。此時后足爪只受腓腸神經與正常隱神經(股神經分支)的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