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侵襲力:志賀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腸末端和結腸粘膜的上皮細胞表面,繼而在侵襲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細胞內,一般在粘膜固有層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桿菌,一般致病力較強。
(2)內毒素:各型痢疾桿菌都具有強烈的內毒素。內毒素作用于腸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進內毒素吸收,引起發熱,神志障礙,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內毒素能破壞粘膜,形成炎癥、潰湯,出現典型的膿血粘液便。內毒素還作用于腸壁植物神經系統,至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失調和痙攣,尤其直腸括約肌痙攣最為明顯,出現腹痛、里急后重(頻繁便意)等癥狀。
(3)外毒素:志賀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還可產生外毒素,稱志賀氏毒素。為蛋白質,不耐熱,75~80℃1小時被破壞。該毒素具有三種生物活性:①神經毒性,將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細胞毒性,對人肝細胞、猴腎細胞和HeLa細胞均有毒性;③腸毒性,具有類似大腸桿菌、霍亂弧菌腸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釋疾病早期出現的水樣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