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5-28 15:03 原文鏈接: 白喉棒狀桿菌檢驗

    生物學性狀

    菌體細長微彎,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細菌常排列成 V 、 L 等文字形。革蘭染色陽性。用美藍或奈瑟( Neisser )染色可見異染顆粒,有鑒定意義。 營養要求較高。在含凝固血清的呂氏斜面上生長迅速,異染顆粒明顯。在含 0.03~ 0.04% 亞碲酸鉀的血碲鹽平板上, 菌落呈黑色,可用作分離培養時的鑒別選擇培養基。

    圖 13-6 白喉棒狀桿菌美藍染色圖 13-7 白喉棒狀桿菌血碲鹽平板培養

    致病性

    5.2.1 致病物質

    ① 白喉毒素: b - 棒狀桿菌 噬菌體編碼,劇毒,是細菌的主要致病物質。由 A 和 B 2 個亞單位肽鏈組成。 B 亞單位上有 1 個受體結合區和 1 個轉位區。 A 亞單位上有 1 個催化區。許多真核細胞,特別是心肌和神經細胞都有其受體。當毒素與宿主細胞結合而被吞入細胞的內泡中后,通過 B 亞單位轉位區的介導,使 A 亞單位釋放到宿主胞質內。 A 亞單位有毒性,可使細胞內肽鏈延伸因子 2 ( elongation factor-2 , EF-2 )滅活,影響蛋白質的合成。

    ② 索狀因子:毒性糖脂。可有影響細胞呼吸與磷酸化。

    ③ K 抗原:不耐熱糖蛋白。有抗吞噬作用。

    2.2 所致疾病 引起白喉。白喉棒狀桿菌存在于患者及帶菌者的鼻咽腔中,隨飛沫或污染的物品傳播。感染后細菌在鼻、咽、喉部黏膜上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癥及全身中毒癥狀。細菌和外毒素可使局部黏膜上皮細胞產生炎性滲出與壞死,形成灰白色假膜。白喉患者在早期可因為假膜脫落 阻塞 呼吸道 窒息 死亡,而 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則是由于心肌炎。

    圖 13-8 白喉毒素的作用機制圖 13-9 白喉假膜

    免疫性

    抗毒素免疫為主。可用錫克試驗( Schick Test ) 調查人群對白喉的免疫力。

    微生物學檢查

    4.1 標本 從假膜及其邊緣取材。

    4.2 涂片鏡檢 有診斷價值。

    4.3 分離培養 用 呂氏斜面或血碲鹽平板等 選擇培養基作培養,以生化反應和毒力試驗作鑒定。

    4.4 毒力試驗 鑒別其他棒狀桿菌。

    防治原則

    特異性預防有人工主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兩種。注射白喉類毒素是預防白喉的主要措施,常用 白百破三聯疫苗。 注射白喉抗毒素可作緊急預防,同時接種白喉類毒素以延長免疫力。 對白喉患者的治療,使用抗生素外應盡早注射足量白喉抗毒素。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