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分泌物主要來自宮頸腺體、前庭大腺,此外還有子宮內膜、陰道粘膜的分泌物等。
1、外觀
正常陰道分泌物為白色稀糊狀,一般無氣味,量多少不等與雌激素水平高低及生殖器官充血情況有關,于近排卵期白帶量多,清澈透明、稀薄似雞蛋清,排卵期2-3天后白帶混濁粘稠、量少、行經前量又增加。妊娠期白帶量較多。
白帶外觀異常
1.大量無包透明粘白帶常見于應用雌激素藥物后及卵巢顆粒細胞瘤時。
2.膿性白帶:黃色或銅綠色有臭味,多為滴蟲或化膿性細菌性感染引起的;泡沫狀膿性白帶,常見于滴蟲性陰道炎;其它膿性白帶見于慢性宮頸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內膜炎、宮腔積膿、陰道異物等。
3.豆腐渣樣白帶:為念珠菌陰道炎所特有,常伴有外陰瘙癢。
4.血性白帶:應警惕惡性腫瘤的可能,如宮頸癌、宮體癌等,有時某些宮頸息肉、子宮粘膜下肌瘤、老年性陰道炎、重度慢性宮頸炎和宮內節育器引起的副反應也可在白帶中見到血液。
5.黃色水樣白帶:常發生于子宮粘膜下肌瘤,宮頸癌、子宮體癌、輸卵管癌等。
2、PH
青春時期后因為卵巢性激素的刺激,使粘膜上皮細胞內富含動物淀粉,經陰道桿菌分解后變為乳酸,使陰道內分泌物質呈弱酸性,可預防病原菌在陰道內繁殖,陰道正常ph值為4.5,患有滴蟲性或細菌性陰道炎時白帶的ph值升高,可大于5-6。
3、清潔度
正常情況下陰道內有需氧菌與厭氧菌形成正常陰道菌群,其中陰道乳酸桿菌占優勢。陰道與這些菌群形成一種平衡狀態。陰道分泌物檢驗顯示以桿菌為主,另外可有少量上皮細胞及白細胞。
當外來病原生物感染,機體免疫力低下,內分泌水平變化或其他某種因素破壞這種平衡就會引起感染,出現大量上皮細胞、白細胞,使陰道清潔度下降。所以清潔度主要以白細胞、上皮細胞、陰道桿菌與雜菌的多少來劃分。
Ⅰ~Ⅱ度屬正常。Ⅲ~Ⅳ度為異常白帶,表示陰道炎癥,主要見于各種陰道炎。如細菌性、霉菌性、滴蟲性陰道炎,并同時可發現有關病原體;單純清潔度改變常見于非特異性陰道炎,包括化膿性感染性陰道炎、嗜血桿菌性陰道炎、老年性或嬰幼兒的陰道炎。
陰道清潔度差,還可見于:輸卵管或子宮腔炎癥、異物、贅生物、宮頸內管及宮頸的炎癥或贅生物,陰道本身的創傷(如流產、產后因產道創傷所致)。此外,正常女性在排卵前期清潔度好,在行經期和絕經期,清潔度差。
I 度 只有多量陰道桿菌及上皮細胞,無雜菌、白細胞,視野干凈,系正常陰道分泌物。
II 度 陰道桿菌及上皮細胞中量,少量白細胞及雜菌屬基本正常陰道分泌物,多見于陰道口松弛的經產婦。
Ⅲ度 少許陰道桿菌及鱗狀上皮,較多雜菌及白細胞。提示炎癥,如陰道炎宮頸炎。
Ⅳ 度 無陰道桿菌,只有少許上皮細胞,又大量白細胞及雜菌。多見于嚴重陰道炎,如淋球菌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等。
4、白細胞
在懸滴液中,正常白帶高倍視野僅能看到一、二個白細胞,如存在大量白細胞應考慮滴蟲病或宮頸炎;念珠菌病及細菌性陰道病白帶的懸滴液涂片中白細胞少。
5、霉菌檢查
陰道霉菌多為白色念珠菌,診斷以找到霉菌為依據。白色念珠菌平時可寄生在陰道內,當陰道內糖原增多,酸度上升時,可迅速繁殖。其形態,在生長受抑制環境中,以短桿狀存在,而在有利于繁殖的環境中,則變成有絲的霉菌;在這兩種形態之間,還有其他形態,故作顯微鏡檢查時,應慎重。
陰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見于:糖尿病患者、孕婦、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造成陰道菌群紊亂者。此外,維生素B缺乏,免疫機制減弱或使用免疫抑制劑者也可發生陰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6、陰道毛滴蟲
生理情況下,陰道pH為4~4.5,不適宜陰道毛滴蟲生存(其最適pH為5.5~6.0),故不引起女性生殖道滴蟲性陰道炎。
病理情況下,滴蟲可寄生于陰道后穹隆,常引起滴蟲性陰道炎,可合并鄰近器官的感染,如尿道和尿道旁腺感染。滴蟲能利用上皮細胞內糖原作為能源進行直接分裂,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衣物和性交。在男性,滴蟲可寄生于包皮下、前后尿道、前列腺(最多見,占90%)、精囊內,可長時間持續存在,具感染性,經直接或間接方法傳播。陰道毛滴蟲感染的發病率,在男性可達2%~15%,女性則達10%~2
5%。男性常為攜帶者。滴蟲也引起泌尿道癥狀和不孕癥。
7、胺試驗
患細菌性陰道病的白帶可發出魚腥味,它是由存在于白帶中的胺通過氫氧化鉀堿化后揮發出來所致。
8、線索細胞
線索細胞是指細菌性陰道炎患者有許多桿菌凝聚在陰道上皮細胞邊緣,在懸滴涂片中見到陰道上皮細胞邊緣呈顆粒狀或點畫狀致使模糊不清者即為線索細胞,它是細菌性陰道病的最敏感最特異的特征,臨床醫生根據胺試驗陽性及有線索細胞即可做出細菌性陰道病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