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中的白細胞包括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其中,粒細胞又分為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各種白細胞的功能有所不同,主要是通過吞噬和免疫功能防御感染。白細胞檢查對于臨床診斷、治療和疾病觀察及藥物療效評價等有重要意義。本季度的“檢驗與臨床”欄目主要講解白細胞計數、分類計數及白細胞三分群與直方圖等檢查的意義與影響因素。
測定方法
測量白細胞計數的傳統做法是將血液經白細胞稀釋液稀釋,待成熟的紅細胞全部被溶解,充入計數池后,在顯微鏡下計數一定體積內的白細胞數量,最后換算出每升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但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是使用各種型號的血細胞計數儀自動測定白細胞計數,一般情況下血細胞計數儀應用簡便、快速、準確性高、重復性好。白細胞計數的參考值范圍見上表。
臨床應用價值
生理性改變
生理情況下,外周血白細胞在一日內變化顯著,下午較早晨高;飯后、劇烈運動、勞動、飲酒和吸煙者、飽餐、冷水浴、紫外線照射后、高溫和嚴寒時白細胞計數都可生理性增高;此外,新生兒或處于經期、妊娠后期及分娩時和分娩后的女性、一般人群情緒突然變化或受刺激時、兒童劇烈哭鬧后白細胞計數也會升高。
病理性改變
白細胞總數增高 見于發熱、各種炎癥、或患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異常增生引起的疾病(如白血病、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等)時。
白細胞數減少(主要為中性粒細胞)
主要見于患流行性感冒、麻疹、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結締組織病、脾功能亢進或長期受X線照射、長期接觸苯類化學品時。此外,出現藥物過敏時或應用磺胺制劑、解熱劑、抗甲狀腺劑及長期使用抗腫瘤藥或氯霉素等藥物也可引起白細胞減少。
影響因素
取血部位 從手指和耳垂等取微量末梢血時,影響白細胞計數測定結果的因素較多,如擠壓、溫度、末梢循環和組織液滲入等,故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建議應量取靜脈血,且取血時須防止血液凝固和溶血。
藥物因素 大部分藥物都會影響白細胞計數的結果,特別是引起白細胞減少,例如化學治療藥物、解熱鎮痛藥、抗風濕藥、抗精神病藥、抗菌素、抗結核藥、抗腫瘤藥、抗甲狀腺藥、利尿劑、抗心律失常藥、抗糖尿病藥等。
化學品和放射性因素
放射性物質及放射線照射可致白細胞減少,而應用放射線治療者也可因外周血粒細胞破壞過多出現粒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降低。長期接觸某些化學品,例如苯、二硝基酚、硫基乙酸可致粒細胞減少;急性氧化二烯中毒和乙二醇慢性中毒可引起淋巴細胞增多;慢性磷中毒和接觸四溴乙烷可有單核細胞增多;乙酸戊脂可使嗜酸性粒細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