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7-31 10:44 原文鏈接: 百歲院士周維善的“癡、鉆、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78.shtm

    1937年,14歲的周維善跟著父親從浙江吳興前往上海。

    身后是香煙店里起早貪黑作學徒的蹉跎,前方是重返學堂的希望。這位紹興后生,滿眼的開心,哪怕一眼看到的生活,依舊困苦。

    讀書的確帶給了他人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努力是催化劑。中學期間,他愛上了化學和實驗,考試常常拿第一。日薄桑榆之年,他都記得那位為他打開興趣之門的化學老師,名叫惲子英。

    只是年少時的他,未曾預料到,這扇門打開之后,自己竟為其“癡、鉆、迷”了七十年,于甾體化學、萜類化學和不對稱合成研究里鉆堅研微,直至人生盡頭。

    2023年7月,正值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誕辰百年。

    周維善。上海有機所供圖

    練好基本功嚴師出高徒

    對周維善這一生產生深遠影響的老師,不止惲子英。

    1952年,他從上海醫學院調入了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化學系,任研究實習員一職,并拜師于中國甾族激素藥物工業奠基人黃鳴龍門下。后又跟隨恩師,扎根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有機所)。

    黃鳴龍有檢查弟子們的實驗成品、樣品以及實驗記錄的習慣,手握一個放大鏡,對所查之物都細心觀察、記錄。

    一天晚上,他悄悄進入實驗室進行突襲檢查,以便知曉徒弟們真實的工作態度。到周維善桌子旁時,發現其整理規范、標注明確,各階段的實驗數據都有留存。其中他發現了一個標記為“周4/母”的瓶子,里面裝的是實驗樣品第四次重結晶的母液。

    黃鳴龍看了之后特別欣慰,特地在小組討論時表揚了周維善的工作態度,給大弟子取名“周四母”。

    玩笑的背后,是師傅嚴要求和高標準,促使弟子在科研之路上穩扎穩打。當周維善開始帶徒弟時,同樣言傳身教,重視基本功的修煉。

    周維善的學生,做重結晶和測熔點是必學技能。結晶是獲取化合物結構信息最經典、也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在相關科研儀器缺乏的年代。通過溶解、冷卻、過濾、洗滌等工序,研究者對毫克級的樣品進行提純還原,過程精細,有時得耗時大半月、經多次實驗才能達到滿意的純度。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國強是周維善招收的第一個研究生。到周維善所在第一研究室報到時,周維善便安排他在各實驗室學習基本的實驗操作。當時沒有通風櫥,大家都在黑色的生漆臺面上做實驗,人手一個黃鳴龍“同款”銅制倒三角形加熱器:三根腳撐著,下用煤氣燈加熱,特別適合做重結晶等小量試驗。

     “老師每天八點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進實驗室,檢查學生們的實驗結果并答疑解惑。”現中國科學院曼谷創新合作中心主任,化學專家姜標回憶,周先生最喜歡做的,也是拿著高倍放大鏡,觀察化合物晶體狀態。溶劑用得對不對,是不是還要加點乙醚……周維善指點迷津,問題迎刃而解。

    有時姜標和同學們在埋頭搞實驗,一抬頭,就見周老先生在一旁端坐,給學生改文章,一遍又一遍。只要是做科研文章,周維善都是先手寫好草稿,然后大家一起探討完善。過程中,他常說,做科研就是要“癡、鉆、迷”。

    1960年,黃鳴龍(左2)與周維善(右2)在捷克科學院有機和生化研究所。上海有機所供圖

    做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研究

    對待科研工作,周維善很“鉆”,因其心中始終有個信念。

     “他一直以黃鳴龍先生為榜樣,時刻念著黃先生所說的,‘要做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研究’。”姜標說,這是周維善一輩子的期望和堅持。“做出來的東西,要么能治病,要么能用于研制新材料。”

    姜標提到,周維善的研究成果中,有一項對國內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貢獻顯著。在油菜花粉中,有一種甾醇類物質,即油菜素內酯(蕓苔素內酯)對植物生長有極強的促進作用。

     “這項工作很‘微小’,但很有用。”姜標解釋,自然界植物中的油菜素內酯含量極其低微,且分離難度大。但納克級的用量,就能促使農作物增產10%-40%。“此類植物生長劑,一般用于作物種子發芽前和開花期。”

    七十年代,國外科學家確定了該物質的分子結構后,周維善提出了利用中國豐富的豬去氧膽酸為原料,采用多種不同的合成方法,對油菜甾醇內酯及其類似化合物進行系統的研究。他和團隊前后花費了十余年的心血,提出的方法被農藥企業廣泛應用并規模生產,不僅促進糧食增收,還使得原料藥價格下降,惠及千萬農戶。

    提到周維善的成就,很多后輩還會想起他曾立下的決心:“青蒿素的合成不完成,我絕不退休。”他之所以執著,正是考慮到只有實現青蒿素人工全合成,才能完全證明其絕對構型并應用于藥物研發,從而救治更多受瘧疾之苦的民眾。

    1979年,在完成青蒿素結構測定的基礎上,周維善領導的合成小組繼續攻關。當得知瑞士科學家也在做青蒿素合成研究時,大家爭分奪秒,改變了原定的合成路線,決定以青蒿酸為起始原料。實驗中,在一些關鍵步驟上并無文獻可參考,他們就自己摸索,不斷探究。

    四年后,周維善和團隊終于拿到青蒿素的結晶,合成的青蒿素與天然的完全一致,后續又合成了青蒿酸,意味著實現了青蒿素的全合成。相關文章發表在了 1983 年的《化學學報》上,雖然比瑞士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晚了三個月,但雙方的工作均是獨立完成。

    每每談起這一段經歷,周維善都很謙遜,強調青蒿素系列藥物的研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作,不是任何一個單位或個人可以完全包辦的。“我只是做了其中一部分化學基礎研究。”

    不善言辭只為化學侃侃而談

    “他對名利看得很淡的,只醉心科研,沉迷化學,顧不了那么多。”姜標眼中的周老師,一直都是那么低調。

    周維善也不講究吃穿用度,一件中山裝夾衣縫縫補補,穿了好多年。寫文章草稿時,從不用空白紙,只撿用過的、無保留意義的信件紙張。有時還會專門收集,分發給學生。“他的節儉受黃鳴龍先生的影響,而我又受他的影響,至今保留了節約的習慣。”周維善的90級研究生周向東講到。

    平常,周維善不是泡在實驗室,就是伏案辦公桌,要么開會,要么查文獻。兒子周頌華在紀念文章中寫道:“父親除了工作、看書,別無嗜好,缺少文藝細胞,也不風趣幽默。”

    但這并不影響他仍然是家人和學生心中的慈父、嚴師和良友。他有自己關愛后輩的方式,也有自己為人的堅持。

    周頌華上幼兒園時,有一次把幼兒園的三支蠟筆帶回了家。周維善發現后,第二天就帶著兒子去到幼兒園,將蠟筆悉數歸還。“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周頌華一直謹記父親的教導。

    “他就是這樣,而且從來不給他人和單位添麻煩。”周維善生前,姜標常和同學們去看望他,一說請他下館子,周維善總是婉拒:“吃不動了。”在2001年至2009年期間,姜標曾任上海有機所所長。學生身居要職,但這位亦師亦父的老人,從未走進所長辦公室,提過任何一個要求。

    姜標笑稱,只要談無關化學的事,周老師多講一點都會臉紅,不善言辭。但只要有關化學、有關科研,他立馬侃侃而談。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徐宏喜對此深有感觸。九十年代初,他曾赴日本留學攻讀藥學博士。期間,受導師之托,接待了前來作學術報告的周維善。講座前一天,周維善特地咨詢了他日本做學術交流的注意事項,并連夜完善了自己的幻燈片,保證了講座高質量的完成。

    在講座后的問答環節,日本教授提出了關于青蒿素的問題,但專業性太強又很具體,較難翻譯,導致雙方溝通不暢,場面有些尷尬。

    這時,瘦瘦的周維善挺直身板,徑直走到黑板前,完整地寫出了青蒿素的合成過程,并仔細標注了一些重要化學反應的步驟和條件。一筆一劃,遒勁有力。

    全場頓時熱絡起來,無不贊嘆這位一流化學家扎實的專業功底。陣陣議論聲中,徐宏喜心頭涌起的,更多是驕傲和自豪。此景此情,他至今難忘。

    “臨危受命”赴西北講學留佳話

    周維善常四處走訪、交流和講學,他的翩翩風范和諄諄教誨,也在祖國西北留下佳話。

    他與蘭州大學的交情匪淺,曾和蘭州大學教授、有機化學家潘鑫復一起,促成了學校與上海有機所的合作,姜標就是兩人聯合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他也曾在蘭州大學授課。1982年,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文魁因意外離世。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學科合成專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一度陷入了發展“瓶頸”。在這關鍵時期,蘭州大學向周維善尋求支援。

    彼時,周維善已頗有成就,是業界聲譽較高。由他參與或主持的“甾體激素的合成與甾體反應的研究”和“長效口服避孕藥 D-18甲基炔諾酮”分別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

    1985年,周維善慨然接受了聘請,擔任了蘭州大學有機化學學科有機合成研究方向的兼職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多次前往大西北,傳道授業。

    潘鑫復在紀念文章中記述,當時周維善為研究生開設的第一節課是“不對稱有機反應”。課程講義是周維善親自編寫,學校專門油印成冊分發給學生。

    講臺上,他說著一口紹興普通話,深入淺出的講授引得外校生都來蹭課。

    在從蘭州返回上海的某天上午,送別人群的簇擁下,周維善走出授課地的大門,突然望著對面黃文魁住過的 22 號樓,說了一句:“這幾天我特別想念黃先生。”

    如今,世人也特別想念周先生。

    相關文章

    上網能夠提高幸福感

    一項針對240萬人為期16年的全球研究發現,使用互聯網可能會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如生活滿意、目標明確。這一發現挑戰了使用互聯網會對民生福祉產生負面影響這一普遍觀點。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行為、思想與技術》......

    研究揭示抹香鯨的神秘語言系統

    幾千年來,鯨魚都是人類眼里神秘的存在,常出現在神話和民間傳說里。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盡管鯨類學或鯨魚科學提高了我們對這些海洋哺乳動物的認識,但研究鯨魚仍然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現在,多虧了機器學習,我們離了......

    CNAS2023年度獲認可檢驗檢測機構投訴舉報處理情況通報

    作者: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時間:2024-05-092023年度CNAS秘書處共收到對獲認可檢驗檢測機構各類投訴57件,對其中符合受理條件的31家獲認可機構組織開展了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撤銷7家機......

    關于CNASSV01:202X《民航溫室氣體聲明核查機構認可方案》網上征求意見的通知

    關于CNAS-SV01:202X《民航溫室氣體聲明核查機構認可方案》網上征求意見的通知 <字體大中小> 作者: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時間:2024-05-09各相關......

    他們在“無人問津”的小島培育出舉世矚目的克隆猴

    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研究人員在操作體細胞克隆猴相關實驗。“中中”“華華”登上《細胞》雜志封面。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本報記者李晨陽徐可瑩中國最有名的猴子,除了孫悟空外......

    關于公開征求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放射性固體廢物近地表處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格式與內容(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名稱關于公開征求國家生態環境標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放射性固體廢物近地表處置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格式與內容(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4-00168分類輻射源安全監管發布機......

    關于修訂發布CNASEC057:2019《落實IAF強制文件要求對代表管理體系認證機構開展業務的實體進行控制的說明》(2024第一次修訂版)的通知

    關于修訂發布CNAS-EC-057:2019《落實IAF強制文件要求對代表管理體系認證機構開展業務的實體進行控制的說明》(2024第一次修訂版)的通知......

    直播預告|南科大、密歇根州立大學等三位專家報告

     直播時間:2024年5月7日(周二)20:00-22:00 直播平臺:       科學網APP ......

    關于舉辦產品、過程和服務認證機構認可宣貫培訓的通知

    關于舉辦產品、過程和服務認證機構認可宣貫培訓的通知 <字體大中小> 作者: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時間:2024-05-07關于舉辦產品、過程和服務認證機構認可宣貫培......

    許國志與管理科學杰出人才培養論壇舉辦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4/521683.shtm4月25日,“許國志與管理科學杰出人才培養論壇暨許國志院士誕辰105周年紀念活動”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