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許多病例中真皮層惡性B細胞的存在和好發部位局限皮膚方面有許多疑問。盡管已知嗜表皮T細胞這一亞群多歸巢或再循環至皮膚,但沒有認為進行皮膚免疫監視的B細胞群的存在。IgA在分泌物中存在,如汗液,但沒發現像胃腸道集合淋巴結群和呼吸道韋氏環這樣的B細胞聚集區。有推斷說皮膚與淋巴結引流形成一整體,導致對于抗原刺激而進行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直接針對皮膚。一些學者認為存在有各種正常和惡性淋巴細胞表達的器官特異性歸巢受體的表達,角化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如TNFα和IL-1,它們影響配體和受體黏附(為遲發性抗原4/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和淋巴細胞功能相關抗原1/細胞間黏附分子1)。這些受體可能對于淋巴細胞歸巢至皮膚是必需的,理論上皮膚淋巴細胞本身也表達皮膚特異性歸巢受體,當不與皮膚的內皮細胞結合時不能進行循環。
進行抗原呈遞的樹突細胞,如真皮的樹突細胞可能在PBCL的發生上起很重要的作用。有人推斷各種病因一起在PCBLC的進展中起作用。如免疫學的因素、感染因素、染色體因素和遺傳學因素。各種感染病因、病毒和細菌均認為在PBCL進展中有作用。非洲Burkitt淋巴瘤與EB病毒之間的關系使得觀察者對PCBLC中進行此種病毒的檢查。曾報道有EB病毒感染的移植患者最后發展為PCBLC。然而,在PCBLC患者中發現不一致,對皮膚淋巴瘤的作用仍存在爭議。Burg等也報道了3例PCBLC患者感染人類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在這些患者中無免疫缺陷證據,3例都來自于非洲流行病區。
歐洲研究者報道PCBLC與慢性萎縮性肢端發炎的感染皮膚周圍出現的假性淋巴瘤相關。Garbe等在4例PCBLC患者中發現博氏疏螺旋體高滴度血清抗體,但無慢性萊姆病的臨床證據。Cerroni等應用PCR對50例PCBLC的蠟塊組織進行分析,發現只有小部分(18%)存在博氏疏螺旋體DNA。作者提示可能在PCBLC患者中此螺旋體感染率很高,只是由于PCR分析在一些病例中沒有檢測到特異性DNA。應注意皮膚淋巴瘤大部分為陽性(4個中有3個),然而美國的多項研究顯示無明顯聯系。因此,區域的差異可能導致在歐洲為陽性相關,而在北美則無此關系。